sub newsletter

英国三大传统媒体转型 最新一手报告

BBC

在每日电讯报著名的“大蜘蛛网”状办公格局,亲眼目睹那种熙攘忙碌的大平台办公场景,还是相当震撼的。在那里,我们看到:
“每日电讯报的布局是一个中心式的,一张椭圆形的桌子为它的编辑和11个部门的主编而准备。所有人都坐在一起,有问题及时沟通。所有人开会都是站着开,所有的改变都在眼前。他们把网站的编辑全部调过来,与报纸的编辑们在一起工作,每一个部门都围着那个中心……”

一些忙碌写稿的记者身边还放着旅行箱(包),随时准备出发,抑或是刚刚从新闻现场归来。

在2006年以前,情况可不是这样。“之前报社面积不大,5层楼,编前会单独开,部门与部门之间记者编辑相互沟通不多”。现在打通了空间障碍,好处在于:可视化,更透明,沟通方便。

大厅上方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网站上所有文章的受欢迎程度,基于实时的数据排行,直观醒目,成为记者们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

“这样的办公格局,刚开始大家都不喜欢,但现在已习惯。这种方式对编辑记者有促动和激励作用。吵归吵,习惯了就好。”

每日电讯报现在实现了全天候的运转。上午印刷版投递至用户,目前发行量约91万份,在英国报纸发行量中排第一;下午,网站上发行主要针对青少年的在线下午报,用户可以自己打印,也可以在线阅读。

每日电讯报的网站也即时更新。早晨版是时政等严肃新闻为主,中午版就是以体育和文化为主的轻松内容,晚上则会强化娱乐新闻的播放,实现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信息整合与形态转换的有益实践。

目前每日电讯报65%的收入来自广告,35%的收入来自发行(订户)。其中,广告收入部分75-85%来自报纸,15-25%来自新媒体。

每日电讯报的商业部门与编辑团队彻底分开。去年新创立了一个活动公关公司,独立核算,效益不错。65%的广告中也包括赞助、联络,以及交换性品牌合作。

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网站(广告)、平板电脑,每天有20个广告。前两年新媒体广告这块几乎无收入。手机广告增长尤其快:手机端广告条的价格与报纸整版广告价格差不多。

与美国不同,美国线上广告很便宜。英国这方面管理比较好。此外,每日电讯报的优质内容和品牌效应,也是其能够吸引到优质用户和优质品牌广告商的不二法宝。

据介绍,每日电讯报线上广告费按千人次到达算,每千人次/1英镑。好的品牌一般会将广告投放到品牌好的媒体上。

在他们的新媒体体验中心,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每日电讯报的同心圆,在不同电子终端上呈现的不同产品,还有花巨资从微软定制的未来报纸的展示桌。

BBC:交错融合的空间布局驱动转型

跟每日电讯报一样,BBC的全媒体转型也得益于它全新的平台布局。2年前,在老楼办公时,他们也面临部门隔阂、沟通不畅等问题。搬到新址后,最大的变化是可视化、透明化、平台化。

BBC中文频道总监李文的介绍中,有两个关键词:交错、融合。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座位交错,工作融合。

虽然刚开始时,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大家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法写稿子。但现在大多数人都适应了,觉得这样的变革有助于新闻采编流程的革新。找人容易多了,想到做什么选题,站起来就能看到人,走过去沟通一下,马上就可以开始实施。

至于谁坐在中央厨房的中心,BBC让大家推选,最后的民主选举结果是,资深编辑们坐在中间,他们是BBC的运行枢纽,有权协调各个部门和世界各地记者,工作三班倒,终年忙碌。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坐在中央厨房里,像非洲部和中文部等就是在另一个楼层。李文说他以前当总监有一个小办公室,现在和大家一样,就是一张办公桌。唯一的特权是,可以在本部门中第一个挑,他就挑了一个靠窗的座。

大多数记者编辑的办公桌不固定,哪个座位空着就坐在哪里,每个人有个小柜子,存放私人物品。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办公区域缩减了,但每个楼层的公共交流区域扩大了,大家可以边喝咖啡边聊天,很多选题就这样出来了。人与人沟通多了,叫人做节目也更容易了。

启发与借鉴

我们感到,这三家媒体尽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路径各有千秋,但是很多理念和做法是有相通之处。

改变,从空间布局开始。大平台办公虽然一开始会让人感到不适应不习惯,但是在不断加强的沟通与合作中,会孕育出全新的活力。

内容为王,传播第一。任何情况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不能丢,还是要做优内容。同时注重呈现与传播,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技术创新倒逼流程再造。技术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技术和内容相结合的威力才更大。

融合发展,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培训学习。全媒体改革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一定要有顶层设计,同时不间断地提供员工内部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PRview

原创文章,作者:杜晟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9788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