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国家推销 接力高铁——中国核电出海试航

2015-03-23 14:49

《企业观察报》记者 张起花

  国家领导人亲自担任“推销员”,在多个场合力挺核电出口。作为新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点,我国核电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核电重组大幕下,我国整合知识产权和金融资源,以图在被法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垄断的国际核电市场切出一块市场。

  中国核电已准备好上演一部“走出去”的大戏

  2015年,核电有望复制高铁出海模式,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另一张“国家名片”。

  如此判断缘于诸多迹象: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上称,中国计划加强先进行业的出口,包括实施大型核电项目。

  稍早的1月,他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就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工程机械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2015年2月,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两大央企重组合并正式启动。

  同月,另两大核电巨头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联手研发的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ACP1000)也落地阿根廷,被外界称为2015年中国核电出口第一单。“华龙一号”一直被视为中国核电实现“走出去”的一张王牌,这次成功出海背后无疑是国家队的“合纵连横”战略发挥了效用。

  据了解,2015年4月,我国国家领导人将出访埃及,两国核能领域的战略合作将是重要议题。

  无疑,紧随高铁之后,核电正在成为中国领导人推销名单中的“主打产品”。

  事实上,作为投资巨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高科技产业,核电领域正上演一部“走出去”的重头大戏。中核集团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秦喜久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我们公司针对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了很多规划,已分别与16个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深度的合作洽谈。有了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推介,对于海外市场,我们非常有信心!”

  政治互信 贷款护航

  中阿牵手6年终联姻

  中国核电在2015年得出口第一单谈成的并不容易。中国和阿根廷关于核电的合作开始于2009年,且一度在2012年搁浅。

  企业观察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前,中阿两国政府已有核电合作意向,当时阿根廷方面选择的合作对象便是中核集团。在中核集团ACP1000研发成功后,阿根廷曾聘请来自意大利的第三方对ACP1000技术进行考察,认为该技术成熟。

  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主任张平与阿根廷联邦计划、公共投资与服务部部长胡里奥 ·德维多签署了两部门《关于核能合作的协议》,该协议授权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阿根廷原子能委员会就采用ACP1000技术在阿根廷建设新的核电项目及相关设施开展“联合研究”。此后,中核集团获得了阿根廷核电公司正式颁发的ACP1000技术通过资格预审证书。

  “当时一度都要签约了,但在贷款上有所犹豫,没能合作成。”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今年2月,这一合作在时隔6年后终于成行,上述人士认为关键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对高端制造业出口的重视,使得包括贷款在内的障碍得以逾越。

  2015年2月4日,在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见证下,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与阿根廷联邦计划、公共投资与服务部部长胡里奥·德维多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将对采用中国核电技术的阿根廷项目提供利率优惠的资金支持,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作为双方授权企业负责协议的具体执行和落实。

  此次中阿两国签署合作协议之后,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在其推特上发布相关消息:与中国合作两个核电项目。一个重水堆项目,投资58亿美元,阿方占股比例70%,外方占30%;另一个则为100万千瓦核电项目,投资70亿美元,阿方占股比例50%,外方占50%。

  克里斯蒂娜总统所说的重水堆项目,就是去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阿根廷期间收获的硕果。当时,中国和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力管重水堆核电站的协议》和《关于建设阿根廷重水堆核电项目的实施协议》,并确定由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具体落实。去年9月份,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签订了《重水堆核电站项目框架合同》。

  根据协议,该重水堆项目,由阿根廷核电公司负责设计、建造、施工及运行,中核集团提供设备、服务及为阿方制造核电站组件提供原材料。在业界专家看来,中核集团参与阿根廷重水堆项目是希望以此为“跳板”,推动中国自主核电技术出口。如果压水堆项目的商务谈判顺利,中核集团将对阿根廷提供比重水堆项目更为全面的支持。

  “核能合作不同于其他民用项目的合作,在两国企业正式洽谈商务合同之前,两国政府之间必须要签订一个政治互信协议。”谈及中国与阿根廷在2015年2月签署的核电领域的合作,秦喜久表示,中国和阿根廷签署的《有关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中明确,阿根廷同意采用中国“华龙一号”(ACP1000)核电技术在阿根廷建设压水堆核电项目。

  据介绍,中核集团后续工作的行动计划是,要在三个月内向阿根廷政府和企业报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终极目标是,2015年年底之前,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年底之前,签署商务合同和融资协议,2017年具备项目实施的相关条件。

  “阿根廷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人口、经济实力和各方面的工业资源都有限,同时建设两个核电站是非常具有挑战的,所以先启动了重水堆核电项目,然后一年半左右后再启动压水堆核电项目。从政府间协议到具体商务合同的谈判、签订都要循序渐进。”秦喜久表示。

  秦喜久说,今年3月9日,中核集团还要前往阿根廷就重水堆核电项目的合同进行第三轮谈判。

  至于业界很多人担心的,合作协议签订后,阿根廷核电公司后续是否有可能采取招标的形式引入竞争机制的问题,秦喜久表示:“核能领域比较特殊,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两国政府间达成了政治承诺,两国企业开始合同谈判。否则就直接走国际招标流程了。”

  对于中国与阿根廷核电项目的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电专家叶奇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在中阿两国高层领导见证下签署的核电领域文件,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对民用核能合作的高度重视,也展现出中国政府推动核电‘走出去’的决心和信心。”

  合纵连横 凿实敲门砖

  撬入国际核电市场

  竞争激烈的国际核电市场,早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龙头企业盘踞多年。作为后来者,尤其是30多年前才开始消化、吸收西方核电技术并进而自我研发的中国如何敲开这一国际市场?答案是“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叶奇蓁院士说,“我们的核电不仅有先进的反应堆技术,更有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支撑。加之有政府优惠的贷款保障,走出去底气十足。”

  事实上,中国核电走出去早已在悄然进行。1991年开始中国和巴基斯坦合建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那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该项目即由中核集团操作,中核集团是国内最早实现走出去的核电企业。

  2000年6月,由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并网发电,恰希玛核电站二期项目也于中巴建交60周年时竣工,2011年开始并网发电。

  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项目则是目前中核集团在海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项目造价95.9亿美元,预计6年内完工。这将是中国在巴基斯坦建造的第二大能源项目,仅次于2011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向巴基斯坦提出的150亿美元水电计划。如果该项目顺利推进,巴基斯坦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应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华龙一号”核反应堆的国家。

  事实上,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委托,中核集团还给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建设过微型核科研装置。

  对于先后落地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的“华龙一号”,叶奇蓁院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华龙一号”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虽然与国际上其他核电技术在设计思路、技术指标和安全指标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水平的先进性是一致的,很多安全指标甚至超越了现有三代核电技术的要求。

  曾经,我国核电存在“技术多门”且“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研发CAP1400的同时,中核集团和中广核也在分别推进着自己的ACP1000和ACPR1000+的三代核电技术,导致“走出去”难有实质性进展。

  在统一技术路线的呼声之下,2011年中国开始推动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将各自掌握的技术进行整合。2013年4月,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召集双方领导专门召开协调会,商议将两家技术进行合并,希望可以促进我国三代自主核电技术的标准化生产,结束混乱的核电局面,在资源上减少浪费。

  这一提议,在当时一度遭到了两家集团的抵触,但是最终两家公司打破芥蒂开始合作并最终联合推出了“华龙一号”核电品牌。2014年1月,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胡光耀在中广核的年度对外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与中核合作研发的“华龙一号”完成了初步设计,并称该技术结合了ACP1000和ACPR1000+的特点优势。那是“华龙一号”的首次官方公布。

  2014年8月,“华龙一号”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织的权威评审。2014年11月3日,国家能源局同意福建福清5、6号机组工程调整为“华龙一号”技术方案,建设国内示范工程。这意味着融合后的“华龙一号”终于迎来了“路条”。同时,国家能源局对广西自治区发改委、中广核集团的请示报告发出复函,同意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按2台机组论证,采用“华龙一号”技术方案。

  2014年12月5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在维也纳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反应堆通用设计审查(GRSR)。至此,中国自主核电技术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叶奇蓁院士认为,从经济性角度而言,“华龙一号”也具有竞争力。一方面价格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很多发展中国家建设资金不足。根据这一现状,可通过采取“产业+金融”模式推动中国核电走出去。相比之下,美国、法国、日本虽然具有技术实力,但是价格较高;俄罗斯虽然也有价格优势,但是提供贷款困难。

  但是,在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刚落地国内不久,还未开工建设的背景下,大踏步出海,是否会存在一定风险?国际客户是否怀疑我们的能力?

  对此,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潘建明表示:“按照国际通用做法,在走出去之前首先在国内建设一个示范堆,目前我们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这项工作。去年我们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建设路条,企业层面相关文件也已经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申报,项目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开工,这样的进度是可以赶在所有中国三代核电技术‘走出去’项目开工之前实现的。这不仅能增强我们自己走出去的信心,也能增强国外客户对我们技术的信心。”

  对此,叶奇蓁院士也表示:“‘华龙一号’是国内已经运行和正在建设的大部分二代改进型机组的升级版,目前已经运行的20台机组中15台是相似机型,在建的27台机组中有19台,运行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水平,属于有运营经验的成熟技术。”

  当然,他认为,走出去自然有风险,风险更多会是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如同高铁走出去一样,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情况不同,政权更迭可能导致已签订的合同取消。我国在评估和应对政治风险方面,核电走出去还欠缺经验。同时,核电属于高科技产业,涉及安全性、环保性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国家还没有核安全法及环保方面的法规。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其他国家的关系,避免建设后期出现风险,也是需要考虑的。

  核电牵线 国间联姻百年

  核电大国出海尚需组合拳

  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2850万千瓦,为世界之最。而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至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一万亿元。

  “海外核电市场的蛋糕非常巨大,除了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之外,中国也想让自主研发的核电技术‘走出去’,这是非常重要的核电出海目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海外市场的培育正逐步扩大,其海外开发体系以阿根廷、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为中心,未来还将着眼于进军非洲、拉美、亚洲核电市场。而持有“华龙一号”(ACPR1000+)的另外一家中国核电企业中广核集团,也在积极推进其国内示范项目和海外市场的开发进度,其目标国包括土耳其、匈牙利、英国、南非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实现中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一个重要标志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并实现走出去。”中核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孙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具备自主设计核电的能力、完备的装备制造能力、完整的运营管理能力、核燃料的供应和乏燃料的处置能力这些能力,中国才能从核大国转变为核强国,也才能具备大步出海的条件。”

  孙勤认为,目前中国完全具备核电“走出去”的能力,接下来我国核电稳步“出海”要依靠三个组合拳:首先,依托完整的自主技术。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核电领域的合作不仅仅是装备的出口,更是一种技术的合作,研发的合作,这是我们能够在核电市场“走出去”,而且能够赢得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的筹码。

  其次,依托金融的支持。中国在与其他国家谈核电建设的同时,要发挥出我国金融力量的作用,让各方帮忙提供各种形式组合的出口信贷。

  其三,依托国家政治外交的大格局。比如说在“一带一路”战略之下,中国与一些中亚、非洲国家加强了友好合作。这都为核电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走出去的政治环境。

  那么,核电“走出去”又将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孙勤认为,对外,不仅是帮其他国家建设一个个反应堆,还可以帮其他有需求的国家形成核电国产化的能力,实现核电本土化,壮大其自身的民族工业。对内,我国的核电技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优化和提高,我国的人才可以在磨砺中不断得以锻炼,我们的核工业产业链,特别是核燃料和核环保产业也会因此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此外,核电“走出去”还可以拉动国内装备制造业及相关技术服务走出去。

  孙勤说:“出口一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能够拉动装备制造和设计产值超过数百亿人民币,如何按全寿期计算,超过千亿人民币。现在国内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每年可以达到8到10台套。除满足国内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外,完全有能力为‘走出去’进行装备制造。”

  此外,核电“走出去”还有很多间接的作用。比如,核电是国家间战略合作项目,从开始谈合作,到合同签订,到建造完工,需要10年左右,建成以后,运行60年左右。退役以后,还需要设备拆除、乏燃料处理等,也需要时间。所以说两国之间有了核电项目合作,相当于结下了“百年联姻”。

  当下,在国内核电重启信号渐强的背景下,2015年核电将复制高铁“出海”模式。还处在进行中的中电投、国家核电两大巨头合并也被外界解读为蓄势“出海”的重要动作。我国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着手制定有关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的相关指导意见,包括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也被看作是中国核电出海的利好环境。

  “无论是响应国家号召,还是抢羹国际市场,相关巨头们势必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徐玉明认为,中国核电加速出海的过程中,“华龙一号”和CAP 1400两个三代核电技术会是两把利剑。但同时,他也表示,国际核电市场的蛋糕虽大,但是竞争依然比较激烈,我国核电相关企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不少挑战,需以稳扎稳打的心态,在打好国内基础的前提下发力国外市场。

  链接

  核电走出去需要全国一盘棋

  核电“走出去”对促进我国核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动国内高端产业发展,以及打造中国品牌、提升国家形象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叶奇蓁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装备走出去大部分会碰到一样的问题——如何避免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恶性竞争,避免互相压价。因此,中国核电走出去还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考虑。”

  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们核工业走过了60年,这一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现在也有自己的品牌,也有自己的体系,但是毕竟,我们还不够强大,特别跟美国、俄罗斯、法国这些核能大国,甚至韩国、日本等一些后起的核能发展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们又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带动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带动我们整个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因此,只有联合“走西口”,通过联合壮大力量,通过联合减少内耗。

  至于如何联合,业内有不少专家呼吁中国核电应形成大一统的格局,即不仅要实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合并重组,国内核工业四家大企业(中核集团、中电投集团、中广核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也应该合并成“核工业国家投资公司”。

  对此,孙勤认为,这些企业本来也是从一家分拆出来的,在现有核工业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设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优化核工业国有资本结构和管理模式,既能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又可将产业做强做优,可作为核工业体制改革方案中的一种考虑。作为投资运营平台,核工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将发挥产业经营和战略管控的功能,可在核军工、核科技创新、核能国际市场竞争等核心领域起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力量。

消息来源:企业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