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创新英雄出一线

2015-02-03 11:20

——记全国 “时代楷模”李超

        企业观察报通讯员  周军 孙涛 吴峥

  今年45岁的李超是鞍钢股份公司的一线职工,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李超也成为2014年唯一获此奖项的一线产业工人,亦是鞍钢历史上首位获此奖项的技术工人。

李超正协调检修工作 张明杰 / 摄

  作为一位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鞍钢创新楷模,李超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59项成果获厂和鞍钢以上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专有技术4项,国际发明金奖一项。同时,他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以上,先后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鞍山市劳动模范等20多项荣誉称号。2015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超“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勤于钻研 矢志创新

  1989年,因成绩优异,分配到鞍钢冷轧厂检修车间做钳工的李超,因个子小、娃娃脸,并未引起班长的注意,难得的一次外出学习机会也没让他去。在短暂的挫败感之后,李超决心苦练技能,干出个样儿来。

  在一次冷轧厂新增翻钢机运输链的安装工程中,李超运用所学知识,把“活长”们都看不懂的十几张盖板图样画在一张总装配图上,被临时授权为现场“总指挥”,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让他坚信,一个人是不是被人尊重,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1998年,鞍钢冷轧盐酸洗活套段因活套车和摆动门经常发生事故,严重影响了生产和效益。刚被调任为点检员的李超提前结束婚假,返回厂里没日没夜的处理事故。李超随后反思,点检工作是应该救火还是根治?于是,他萌生了改进这个设备的念头。他每天盯住活套车寻找故障根源,测取了1000多个数据,最后确定改进方案,并在半个月后,全凭手工画出了30多张图纸。

  鞍钢冷轧厂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决定按李超的方案和图纸对活套车进行改造,并指定由李超担任技术总监,这次改造非常成功。次年,活套段全年设备事故只有半个小时,原来制约生产的大难题,成为带动生产的助推剂,全年冷轧厂不仅用一条线完成两条线的产量,还远远超产。

  创新能换来生产稳定顺行,创新能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这给李超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从中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相同的事故只要重复出现两次以上,必须彻底根治,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理念一直坚持到16年后的今天,并成为冷轧厂点检工作的准则。

  敢于担当 忠诚企业

  随着鞍钢冷轧厂由原来的一条生产线变成两条、六条、十条,产品由普通的冷轧板变为高附加值的汽车板、家电板。李超也以火热的创新激情和累累的创新成果书写着对企业的忠诚。

  2004年鞍钢决定在冷轧2号线新建一条清洗机组,李超被任命为工程组设备负责人。

  当时,清洗机组的设备和工艺在鞍钢是空白,为弄清工作流程,李超边学边做。从技术谈判,到设备招标制造,每个关键点他都精益求精。

  设备安装时,李超积极与外方专家配合。有时李超直接把问题优化方案写在纸上,画在图上,后来新日铁公司来人到鞍钢检查时指着他们的专家开玩笑地说:“他上次为完成韩国的项目忙得团团转,在这里他是最悠闲的一次,回去得少发他奖金了。”

  李超忠诚的职业态度贯穿在他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点上,走出国门显得更为突出。

  2006年,鞍钢股份决定建设冷轧4号生产线,厂里派他与同事赴日本,在新日铁设计研究院进行为期10天的设计审查修改并签订意向书。清洗机组这部分的技术问题由李超把关并担任主谈。

  为此,李超和他的团队把由新日铁设计的鞍钢冷轧2号线清洗机组在运行中暴露出的60多处技术缺陷全部整理出来,并在谈判过程中对设计缺陷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和完善意见。经过据理力争,使日方人员接受了修改意见。时至今日,4号线清洗机组仍稳定运行,以前2号线清洗机组存在的问题在4号线基本上得到杜绝。

  百折不回 破解难题

  “把产品做到极致”是李超追求的目标。大家说:“在李超那里只有正在进行的攻关项目,没有完不成的攻关项目。只要有李超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2006年,鞍钢冷轧带钢轧制运行速度提升至每分钟1250米,需要用乳液来给轧辊和钢板润滑降温。为了不让乳液残留在钢板上形成锈蚀,在轧机出口处,要进行乳液吹扫。而当时鞍钢乳液残留导致的残次品率一度高达8%,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

  为解决这一难题,李超带领大家坚守在现场进行勘察、测量、分析,每当遇到乳液残留时,他们就钻到狭窄的满是油污的轧机机架内查看,形成缺陷记录,测试风动轨迹。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并对国内外各大企业的乳液吹扫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

  “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的“蓦然回首”,李超和他的团队在设计理念上取得了颠覆性的突破,研发了五项支撑技术。

  2006年12月,乳液清扫的“鞍钢模式”在2号线联合机组正式投入使用,运行平稳可靠,当年就创造效益337.30万元。截至2012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571.38万元。于2009年、2012年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评价称:它是鞍钢冷轧生产线的一项重要的创新发明,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无止境 团队创新

  李超超强的创新能力从哪里来?答案是他拥有持久的学习热情。

  1989年开始,他用时8年从业余高中补习班学起直到鞍钢工学院本科毕业。由于学习的课程和在校大学生一样,他只能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来学习,每天下班后就急急忙忙赶往学校,经常连饭都吃不上。

  李超学习的法宝是“勤干、勤问、勤走”。班里无论谁出去干活儿他都跟着,心里琢磨着要是我该怎么干。每次检修作业,他都把学到和看到的检修办法、处理手段记在本子上,积累经验。入厂仅两年,李超就被提拔成为副班长。当年21岁的他,是全厂最年轻的副班长。1997年,在鞍钢和市举行的青工技能大赛上,他分别获得技术能手称号;1998年,一举夺得技术状元桂冠;1999年,被厂评定为厂级专家;2001年,被评为公司级技术专家。

  李超以忠诚的职业态度和精湛的职业技能为生产一线普通员工打开了创新问号,树起了一面卓越的旗帜。

  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李超总能快速组织起跨产线、跨区域的创新团队,联盟攻关,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威力。

  2001年,由于工作需要,李超被调往冷轧2号线。冷轧2号线是鞍钢“九五”改造的重点工程之一。当时,各机组正处于调试期和磨合期,重卷机组设备状态极不稳定。李超和点检长沈从文及车间、厂相关技术人员,又形成了一支攻关团队。他们从解决重卷机组问题开始进行全线优化。2003年,冷轧2号线设备完善性改造获得鞍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一等奖。

  今年1月17日,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广宁专程来到鞍钢股份冷轧厂冷轧4号线,看望了李超及其创新团队并为李超创新工作室揭牌。在随后的座谈中,张广宁强调,要将李超爱岗敬业、立志为企业创新创效的精神发扬光大,用千千万万个李超式员工来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助推全面打胜扭亏增效攻坚战,战胜当前钢铁寒冬的严峻挑战,坚决打胜扭亏增效、转型升级“两大战役”,争当中国钢铁行业的“排头兵”。

消息来源:企业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