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许小年南昌谈经济转型 中欧 EMBA 管理论坛听众人数创纪录

2011-03-24 12:05 3714

上海2011年3月24日电 /美通社亚洲/ -- 3月23日下午,中国经济学界较高奖“孙冶方奖”获得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小年随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EMBA 管理论坛来到南昌,围绕“经济转型 -- 现实和道路”的主题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热点问题。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中,许小年表示,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可谓朝阳产业。许小年教授的演讲吸引了近800名南昌当地企业家、政企高管,创下了中欧 EMBA 管理论坛的听众人数纪录,不少人站着听完了整场演讲。

目前,中国正处于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仍是“十二五”期间的关键词。

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制造业要向服务业转变

许小年在演讲中表示,目前各类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控政策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而且这些政策都是无法持续的。这些政策退出以后,中国的经济怎么发展?这就提出了经济转型的问题。经济转型包括: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单纯的资源消耗转变到效率的提高等。

许小年说,我们国家的服务业长期落后。和世界上一些大型经济体相比,我们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是较低的。长期以来,政府对服务业的管制非常强,准入壁垒高耸,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而经济转型始终绕不过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转变这道门槛。

随着人们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对产品需求相对降低。所以,按照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越发达,服务业占的比重越高。

许小年诙谐地说,什么是服务业?洗头、捏脚就是,当然也不止这些,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所以,服务业是朝阳产业,而制造业则属于夕阳产业。

许小年认为,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这可以降低因为 GDP 下降带来的失业率增高的风险。

经济转型这个话题,在江西抢滩战略新兴产业、提出大力发展包括“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十个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引起了在场企业家、政企高管的许多共鸣。

许小年曾在1996年荣获中国经济学界较高奖“孙冶方奖”。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过渡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改革。他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是最受中欧 EMBA 学员欢迎的课程。

EMBA 管理论坛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系列活动,每年会在全国重点城市轮流举办,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在中欧 EMBA 管理论坛上,听众可以与中欧优秀的教授面对面,与国际一流的管理知识同步,汲取海内外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获得管理方面的专家指导。

作为一所世界级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办17年以来,已获得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QUIS 和国际商学院联合会 AACSB 双认证。1995年,中欧率先开设了国内第一个 EMBA 课程。中欧 EMBA 课程充分体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办学特色。中文班在上海、北京、深圳开设,国际班在上海开设。三地招生、学制两年、在职学习,每月集中授课四天。

中欧拥有中国内地商学院中规模较大、阵容较强的 EMBA 校友网络。截至2011年2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培养了10,000多名 MBA 及 EMBA 毕业生,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培训逾90,000 人次。他们组成了一张遍布世界各国、各个行业的政治、商业精英网络。

在英国《金融时报》对商学院的评比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连续5年位居全球一流商学院前10名,全职教授人数超过60人。学院的教授队伍由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教授大都拥有世界一流学府的博士学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有为全球500强公司做顾问或为政府做高级智囊专家的宝贵经历。他们扎根中国,服务中国,将世界前沿的管理思想与中国的管理实践相结合,是培育中欧学生成长最宝贵的资源。

2011年2月起,曾担任伦敦商学院院长、哈佛商学院资深副院长的约翰.奎尔奇教授加盟中欧,担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并提出“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中欧定位,目标瞄准为世界输送更多优秀的商业领袖。

消息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美通社头条
微信公众号“美通社头条”发布新鲜、有趣、重要的企业与机构新闻,由全球领先的企业新闻专线美通社(PR Newswire)为您呈现。扫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关键词: 财经/金融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