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智庫直播回放 | 「助力碳中和,創造新價值」高端對話

2021-06-04 19:20

導語:金融可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轉型、企業發展低碳技術的有力槓桿。

碳中和是全球各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發展轉型競賽,也是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的競賽,中國應通過碳達峰、碳中和這個重要的機遇期,努力創新發展機制,形成低排放的發展模式,跟上時代的潮流。在這個過程中,金融可以發揮重要的槓桿作用。

由港股100強研究中心主辦、財華社協辦的「雙循環時代的金融全球化」係列沙龍第五期6月3日在線舉行,本期主題「助力碳中和,創造新價值」,聚焦碳中和目標對上市公司的影響以及帶來的投資機會。本次活動特别邀請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國網能源研究院電網所智能電網研究室主任代賢忠,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實驗室負責人施懿宸,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王輝軍,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天風證券資產證券化與REITs負責人、中國保險資管協會資產證券化專委會委員黃長清,興業研究首席綠色金融分析師錢立華,洞視科技聯合創始人&CEO陳敬倫,盈立證券研究部總監陳偉聰等來自政府機構、高校、金融科技機構等的權威專家,共同圍繞「碳中和」對上市公司的影響、金融如何引領碳市場變革展開了一輪高端對話。

以下是精彩觀點回放:

「人類必須告别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轉變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表示,碳中和的本質是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的發展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場長期的、經濟和社會的係統性變革,其中包括增長方式、能源係統和生活方式的三大方面的發展轉型。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參與者、貢獻者和領導者,我們既要認識到碳達峰的困難和挑戰,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已經能夠預見到「頂峰」,能源消費量已經從「十三五」時期開始持續下降,尤其是煤炭消費一直沒有超過2013年的水平,中國碳達峰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儘管仍存在各種不確定性,碳中和是全球各國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發展轉型的競賽,也是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的競賽。我們應該通過碳達峰、碳中和這個重要的機遇期,努力創新發展機制,形成低排放的發展模式,努力跟上時代的潮流。

國網能源研究院電網所智能電網研究室主任代賢忠表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於能源燃燒,其中電力領域和工業領域各佔40%,因此,電力領域和工業領域是減排領域的重中之重,需加快實施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行動。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提高終端電氣化水平,是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舉措,而電力轉型的關鍵在於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係統,且需從過去主要由供給側發力,轉變為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調動全產業鏈和全社會資源共同行動。電力領域在我國碳減排格局中處於關鍵環節,起到承接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的碳排放轉移的作用,以電力晚達峰支撐其他領域儘早達峰。他還表示,碳排放具有復雜的跨時空負外部性,當前價格信號難以完全反映外部成本,低碳技術和產品具有較高的綠色溢價,需要協同創新碳稅、碳交易、電力市場、產業政策、社會政策等政策機制疏導相關成本。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院長施懿宸教授結合目前中國「30·60」碳中和目標和國内外ESG主流投資的機遇與挑戰展開分析與分享。施教授從全球聯合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性為開端,明確在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新發展形式下,以綠色金融2.0版本的轉型金融為觸點,強調非綠主體的減排降碳是全球碳中和實現的關鍵。ESG作為衡量可持續發展能力實踐工具,在深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引導綠色產業發展及轉型的同時,ESG投資因領先於市場收益率且有效抵禦市場風險等特點,已成為國際市場主流策略之一。值得注意的是,ESG投資產品和市場在加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國際標準不適配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這個挑戰亟待解決。

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王輝軍表示,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的進程大大加快。2021年迎來中國碳市場的真正元年。碳交易對上市公司的直接影響包括購碳成本、更換節能減排設備或投資低碳技術項目的資金投入等,短期看增加成本,長期看有利於增加企業價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他認為,企業的未來碳排放權的内在價值會不斷上升,碳排放權價格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也會更大,因此企業如何合理規劃碳資產會越來越重要。同時,隨著碳抵質押、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產品的發展,碳排放權市場的存在使得高碳排放量企業的融資成本升高,對市場上的資金有一定的優化配置作用。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表示,在後疫情時代,氣候變化成為國際銀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銀行面臨氣候風險帶來的挑戰:衝擊銀行貸款質量,導致更多不可預測的資產減值和核銷,增加風控成本,降低銀行利潤;給投資者和股東帶來壓力,影響銀行的投資和穩定評級;增加聲譽風險;增加監管及合規壓力。氣候風險包括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實體風險則分為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影響銀行業除市場風險和利率風險之外的六大風險,轉型風險則包括為了抑制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政策、法規、市場需求調整和商譽風險,與銀行業除利率風險之外的七大風險密切相關。國際銀行業從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兩個角度加強氣候風險管理,衡量氣候變化對銀行業運營和聲譽的直接影響,評估氣候風險的傳導路徑。國際銀行業將繼續從治理體係,風險管理,員工培訓等角度,進一步提高對氣候風險的應對能力。

天風證券資產化與REITs負責人、中國保險資管協會資產證券化專業委員會委員黃長清對綠色債券與資產證券化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做出前瞻性的分析。他結合綠色債券的發行現狀、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領域以及相關最新政策動態,指出綠色債券具有多快好省的融資優勢,未來大有可為;同時對綠色資產證券化進行了解讀,指出綠色資產證券的主要模式包括「資產綠、投向綠、主體綠」,分析了綠色資產證券化發展趨勢、碳中和資產證券化的案例成果。

興業研究首席綠色金融分析師錢立華表示,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迎來的發展機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綠色金融最主要參與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兩大市場的空間被打開。銀行等金融機構無論是作為綠色債券市場重要的發行方、投資方還是承銷機構,快速發展的綠色債券市場都將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業務機遇。碳中和未來需要超過百萬億的資金需求,綠色信貸在目前12萬億的基礎上未來還有數倍的增長空間,有望迎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二是在碳中和目標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會將綠色金融作為戰略提升的契機,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到機構的發展理念、願景與戰略規劃中。
她表示,綠色金融也面臨兩方面挑戰,一是氣候風險挑戰,面對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尤其是化石燃料未來可能成為擱淺風險在加大,金融機構需要在風險管理中,不斷加強氣候和環境風險管理;二是氣候信息披露的挑戰,在國際國内不斷推動氣候環境信息披露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進行詳細的氣候環境信息披露也將成為一大趨勢。

洞視科技聯合創始人 & CEO陳敬倫圍繞「ESG+人工智能」主題,從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角度出發,分享了ESG⾏業資產、資金端的痛點,以及AI推薦和引擎從評級、量化行業ESG表現的時候,對ESG的識别、檢測以及投資機遇甄别和發現有著巨大的幫助。目前很多評級公司都在用AI預測,宏觀「AI+ESG」的趨勢已經確定,「AI+ESG」商業化是很大的機遇。

盈立證券研究部總監陳偉聰提出了在碳達峰與新能源領域未來的投資方向,提出了港股市場投資建議,分析了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的發展潛力。

港股100強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建立一個國際知名的具有領先地位的開放式研究平台,依託港股100強的品牌和資源優勢,堅守開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視野,匯聚政商學界頂尖專家團隊,通過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政策研究和金融實踐,推動行業發展,產生可觀的經濟與社會價值。研究中心以「緊隨國家戰略,服務國家發展」為己任,致力於在國家經濟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為香港資本市場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樹立專業化的投資指引,為用戶提供權威與前瞻性的投資參考,成為參與和影響政府決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消息来源:财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