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何力告诉你,界面到底是啥东西

做新闻的优势是可以高效率主动学习

回到我们今天的职业分享,我来的时候有一点点困惑,特别是听了孙总(孙振耀)和江南春的演讲以后。他们是成功的企业家,不仅仅创造了财富,也为社会创造了那么多的就业,我其实是比较混杂的职业生涯,一直想做一点什么,但兴趣又会比较快地转移。好在做财经和商业报道这个行业,在不同的平台,一直坚持做了20多年。

有很多年轻的从业者也问我,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传播这个职业?今天这个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离开,我当时就讲到,其实核心素养就是要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感时花溅泪,恨时鸟惊心。你要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敏感,甚至经过长时间的职业训练,能够形成某种隐形智慧或者叫直觉。90年代有一次我去天津采访,一进村就觉得味道不对,墙上贴着一些语录,好像有不正常的气氛,当然后来种种原因,这个企业也是失败了。

回过头来看,做(新闻)这一行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不断学习,如果有兴趣,可以不断地进行效率很高的学习。上个月拜访雷军,谈了三个小时,就觉得新闻记者确实可以跟你的采访对象在直接沟通和对话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是个有心人,学习效率会特别高。前不久去见周鸿祎,只谈了半个小时,但也印证了我们一些想法是一样的。比如,周先生也认为今天的内容产业在美国已经有一个端倪,在渠道优势已经把传统的内容制造业挤压得很有挫败感的时候,其实在美国基于社会化传播视角的、用户互动参与的新型原创内容网站,比如BusinessInsider、TheVerge等,他们的用户访问量甚至超过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传统新闻网站。他的看法跟我们接下来“界面”要做的事情来说,应该说是不谋而合的。

不过这个行业也有缺点,我们可能很难深入到一个特定领域去。但是对有些事情,也许能够因为你长期的庞杂而产生洞察。比如说到媒体这个行业,可能很多人都表现了某种悲观,特别是印刷媒体,报纸、杂志这样的行业,读者在流失,广告在下降,很多优秀的从业人员离开。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很多人说新的门户网站或者是强势的渠道,或者新型移动应用,像前不久今日头条关于版权的纷争,在剥削传统内容生产者,我们的内容免费给他们用。

我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难道传统内容的生产者都是一群傻瓜,愿意拿着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内容免费给人家?当然,这里面有一些版权问题。但是,因为这个行业从来过市场化,也没有过资本进入。2001年《经济观察报》创办的时候,当时资本可能就两千多万人民币,2004《第一财经日报》创刊的时候也只有1亿两千万的资本金。像新浪和搜狐当时这样的互联网强大渠道,他们都是数以千万计甚至更多美金催生出来的市场。在这样强大的渠道面前,传统的内容肯定是得不到有效的分发,你肯定要和好的渠道去合作。

界面要改变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是不是说当渠道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基于社会化视角的内容是不是有一些新的机会?其实我们要做“界面”这样的项目,核心也是这样的工作,就是我们要改变传统内容的生产方式。为什么要改变?是因为传统内容的生产方式效率不够高。

比如1996年香港有一家报纸叫《苹果日报》,当时喊出的口号说,《苹果日报》的记者比消防车、警车更快地到达现场,觉得苹果日报是很不错的媒体。但现在,你更快有什么用,难道你比飞机失事的亲历者还要快?这是不可能的。

在今天这种分享高度便利的情况下,原来的内容生产方式就是落后的,很容易被替代。那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改变我们的内容生产方式?我们讲UGC,让用户参与。但问题是用户怎么参与?用户、专家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参与?这其实才是问题的根本。

大家说你究竟有没有互联网思维,很重要的是看整个产品和业务有没有众包的思想和思维。

第一,是基于人性找到好的用户激励机制。人家凭什么要乐于跟你分享?比如我是一个突发事件的亲历者,我有盈余。我们有认知盈余,时间的盈余,虚荣心的盈余,资本的盈余,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盈余,因为这么大的突发事件我是亲历者,所以我要分享。

但是知识你愿不愿意?怎么去调动一个人在知识领域也有这样的分享和欲望?比如说维基百科,靠什么让用户参与?也许维基百科靠的是“不服机制”,是人性的一部分——一个二流学者看到了三流学者说一个错误的词条以后恐怕不能容忍,按捺不住要纠正它,一流的学者不能容忍二流学者。那词条就在不断的迭代中慢慢走向优化,更真实更准确。

其实最好的激励机制,或者说找到用户参与的机制,应该是基于人性,研究人性的方方面面。国外互联网的内容服务领域,色情是一个大的市场,这是没办法回避的,那还有哪些领域?还有什么机制,能调动用户帮助实现内容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创新。

第二,要把传统内容从业者多年在这个行业所形成的隐性智慧或者直觉,想办法通过这个的平台进行发挥和发扬。

第三,我们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原来通过内容获取用户,然后广告主为此付钱,我们今天要改变这样的商业模式,用内容获取用户,然后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产生黏性,通过互联网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给用户推荐比较好的理财产品,甚至我们可以做自营业务,可以做资产管理、财产增值等,最终不是通过广告,而是通过类似私募基金的收入来获得最大的收益,来支撑你的内容业务。我们看到未来市场上,很多媒体业务都是靠各种各样的补贴来实现。比如今天很少人自己去买打火机,去餐馆或者酒吧,它会免费提供打火机。未来内容服务的很多方面也会具有增值服务的特点。

还有一个趋势是,很多领域会成为新兴的内容产业。我们看今天的旅游业,没有人关心你怎么去订机票,而是你究竟设计了什么样的主题旅行。百货业、旅游业,和其他越来越多的行业,会拥有内容产业这样的属性,可以称之为新型的内容产业。

互联网可以把“盈余”和“利他”转化成生产力

上个星期六在新国展图书博览会上,我见到了一个原来做投资银行的丹麦人,他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济》,我觉得有(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困惑。比如说过去人类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但是我们发现资本主义有一个天然没有办法克服的弊端,就是周期性,资本越来越集中,财富越来越集中,通过这样的循环,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问题,因为不可持续了。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作者举了三个元素:

第一个元素叫盈余,我们一起讨论、聊天,一起评价一个产品,这些东西如果有好的计量工具和好的金融市场匹配,都可以成为生产。我们所有的盈余如果有好的、便捷的方式(来衡量和交易),都是有价值的。
今天由于我们如此便捷的分享,如果有人看过《翻转世界》这本书,核心关键只有两个,我们未来不断存在于一个一个社区中,我们究竟在哪个社区中生存、学习和生活。第二个就是群体智慧。我们每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行为都可以被记录,每一个动作其实都变得有价值,我们现在终于找到了信息技术这样的工具,能够把我们的盈余,变得具有生产力的属性。

第二个元素是金融市场面对的创新,金融从业者能不能找到一个工具,让这样高度分散化但是又具有生产力属性的生产劳动变得可以度量。

第三个元素是公众情绪,我们大家在一个共同的审视产品的过程之中,如果大前提是独立公开透明,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参与到这个产品的生产之中,这些互动就会产生资本主义集约化的经济,更好的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来源:媒体前沿

原创文章,作者:杜晟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9781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