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焦虑的PR总监

焦虑的PR总监0

PR即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的意思,企业的PR即在企业做公共关系的人。目前,在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里面,有设置PR岗位的,大部分是在业内有一定规模的品牌企业或明星企业,犹以上市公司最普遍。公共关系的面比较广泛,有政府关系、投资者关系、客户关系、媒体关系等,一般企业的PR部门主要做的还是媒体关系。

差不多在2008、2009年以前,企业的PR总监是一份非常光鲜的职业,有着不错的收入,工作主要是对内对外的沟通交流,工作场合一般在咖啡厅、茶庄、星级酒店,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就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了。而目前,大部分企业的PR总监普遍处于整天焦虑的状态,工作压力非常大,现在也许还经常在星巴克喝着咖啡聊着天,但心情却大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时代变了,媒体环境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变了,心态也变了。最近2年,整个传媒行业最大的话题就是传统纸媒的衰落,知名媒体人纷纷转型,与之相对的是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从PC端到移动端,形势转变非常快,2年前的微博红人,如今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

在这一轮信息技术革新的过程中,造就了很多依托互联网发家明星企业和青年企业家如雷军、陈鸥等,同时对传统企业造成的冲击着实不小。具体到对整个传媒行业的影响,最主要还是传统媒体广告份额的大幅下滑,互联网门户、社交媒体广告份额的上升。可能谁也想不到,淘宝2013年的广告收入能达到284亿,而某一线城市一份报纸在今年上半年竟然有一天连一条广告投放都没有(媒体人爆料),虽然这是两个极端,但两种媒体形态的发展态势转变可见一斑。

广告份额蛋糕被切割,但成本却是逐年上升,传统媒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不得不将生存的压力转移到自己的广告主身上,通过负面新闻向企业施压逼迫企业投放广告成为媒体获取广告收入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原来的金主纷纷变成待宰的羔羊。

大概在2008、2009年前后,媒体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一大部分原来由国家或地方财政供养的媒体被推向市场,自谋生路,诸如一些纺织类、建材类的行业报纸、期刊、杂志甚至一些学术类的杂志、工会网站开始纷纷开辟财经、经济、企业管理类的版面,将手伸向企业的腰包。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正在准备IPO的企业以及已经上市的企业。

据一家国内知名公关公司的高管介绍,在2008年以前,国内经常关注IPO的主流媒体加起来不到20家,但截止目前这一数字已经突破300家,这还不包括一些专门搞敲诈勒索的小网站,小杂志。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家广州的广告公司承包了一家学术杂志的财经版,一年承包费10万元,可他们做一篇负面新闻,找企业张口就是20、30万,每一期都能做好几家企业。

随着企业不堪重负举报越来越多,仅去年7月份一个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就关停了一百多家类似的小网站。《经济观察报》、《财新网》都做过类似企业舆论环境恶劣的深度调查报道,但企业的处境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据《经济观察报》的《贫穷的董事长》一文统计,一般上市公司IPO时的财经公关费用从400万到1000多万不等,所谓财经公关费用,就是付给相关媒体的保护费。

向企业伸手的媒体多了,一些原本安心做新闻的媒体也被迫做起了这样的生意,因为保持新闻操守的代价是广告份额被逐步蚕食。

正是媒体环境的这般变化,原本工作非常轻松优雅光鲜的企业PR总监,变得如现在这般焦虑苦闷,压力山大。同时,他们也会感觉到,现在做PR技术含量似乎不太高了,媒体找你要广告费,公关技巧似乎发挥余地不大,不给就等着承受负面新闻的压力。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一位在国内著名开发商任职PR总监一职的李哲(化名)先生跟我们聊一聊目前在企业做PR的工作情况,希望对准备或正在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有所帮助。

局中人:作为PR,你们日常的工作都有哪些?

李哲:应该说日常的工作主要分两块,一是固定的工作,如新闻监测,一上班的头一件事就是把当天媒体上关于公司的新闻浏览一遍,正面的负面的做一些统计,对当天的舆论环境有个整体的了解;另外就是公司内外部的沟通,如对营销部门的配合、即将对外发表的稿件相关信息口径找相关领导或者部门负责任沟通核对等,整天忙个不停,哈哈。另外一块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应对一些突发性的事情,如负面新闻处理、客户投诉等等。当然,在日常工作中,公司的品牌管理、品牌活动以及社会责任感之类的工作我们也要做。

局中人:以上这些工作,哪一块花费你们的精力比较多?

李哲:肯定是突发性事件的处理,特别是媒体关系这块,我们是上市公司嘛,关注我们的媒体太多了,而且是越来越多了,很多名字在网上都搜不到的小期刊、小杂志也会找过来,关心下我们公司战略是不是有问题,财务状况是不是很差。

局中人:一般面对负面新闻,你们怎么处理?

李哲:这要看是什么样的内容,一般我们会针对媒体报道出来的内容或记者采访的问题,做一些企业内部的调查,了解媒体所关心的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再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制定解决方案,然后就是执行,或自己解决,或协调资源解决,最后会做一份详细的总结评估,上报给集团领导,或者是在公司内部分享,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或发生以后有个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局中人:就你们团队来说,面对媒体负面新闻你们是怎么样的态度?

李哲:提炼三个关键词吧,“诚实、低调、忧患意识”。现在很多媒体报负面新闻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大部分都会有企图,总的来说,我们是不会妥协的,但是真有问题了我们会坦诚的道歉。当然,在面对面的时候,我们都是诚实、低调的姿态,要理解、尊重他们,最好是不要结怨,这样对以后会比较麻烦。其实我们公司的忧患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公司内部有专门的风控团队,我们PR也是这个团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公司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如产品质量、客户投诉、负面新闻等,都会做系统的预案。

局中人:媒体做负面新闻,一般从什么角度切入比较多?

李哲:他们都比较有经验,哈哈。一般上市公司比较重视的点无非就是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公司战略、高管的稳定性等。比如你最近做了一笔融资,本来是有益于公司一些战略的实施,他们会写你非常缺钱,不计成本到处找钱;如果说某个高管离职了,他们会说你这公司前景堪忧,自己人都不看好了等等,只要起心写点什么,任何一点都会包装的很吓人。记得有一个朋友,他们公司当时正在做IPO,招股说明书上正常的风险提示每一条就是一篇负面,搞得他们很狼狈。

局中人:你们每天接到的媒体采访多吗?接受媒体采访需要注意些什么?

李哲:因为是上市公司嘛,媒体的关注比较多,差不多一周能接到十几家媒体的采访电话;平时交流比较密切的媒体有40家左右,大部分是本地的媒体和全国性媒体驻这边的记者站,要是说不经常联系的那就太多了,没详细统计过。一般记者做采访,都会录音,说话要非常小心谨慎,不肯定的内容不要勉强回答,益礼貌拒绝。特别要注意的是记者的一些诱导性提问,如近期有消息说你们公司有拖欠工人工资,他会问:你们拖欠工人的工资结清了吗?如果回答结清了,至少你就承认了有拖欠的事,印证了市场传言以及公司资金周转有问题,如果回答没解决,那公司的问题更大了,哈哈。

局中人:工作中,遇到的比较难解决的事情一般有哪些?

李哲:其实主要还是做危机公关的时候,来着公司内部的压力,来自媒体的压力,也有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出现负面新闻冲在一线的肯定是我们PR,有责任妥善处理,当公司存在问题但一时间又给不出好的解释或解决方案时,压力会非常大。话说回来,其实任何困难的存在,都是有解决方案的,如果是媒体误解了,解释清楚就好了,如果是公司存在问题,就让公司拿出解解方案,真诚道歉呗。如果有了问题公司一时又解决不了,这肯定不是我们PR出了问题才会引来媒体的关注,要是这样想,压力会小一些,不过有时还是会很焦虑。

局中人:您从事PR行业这些年,有没有感觉到媒体环境有哪些变化?

李哲:感受还蛮强烈的,特别是近2年,新媒体发展的太快了,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比较大,触动了传统媒体的利益,不过也能感觉到部分传统媒体自身也在转变。其实媒体环境的变化,对我们做PR的人来说,工作压力大了很多,比如监测的面和频率大了,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另外,我们需要接触的媒体太多,工作环境变得更复杂了。说实在,相比传统媒体,现在新媒体太难搞了,没有太好的办法,有时你都不知道它是谁,它的稿子传播面有多广,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做起来,有一个自己能说话的平台。

局中人:最后请问下您是怎么看待现在PR这份工作的?有不有些好的建议?

李哲:其实,做PR就跟跑马拉松是一样的。首先,这是一个长跑,得有很大的体能储备,且有节奏的去跑,PR做媒体关系,肯定不是一下就能做的很好,加班加点、高强度出差是常事,一定要有个好的身体,而且要控制好节奏;另外,必须有系统的训练才可能跑得下来,PR也一样,你也要多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积累更多的人脉和其他社会资源;还有一点比较重要,不要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你不能说阳光比较大,或者观众噪音大你就不跑了,做PR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公司内外部的干扰,奔着目标前进就是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懂得坚持与妥协,能坚持就继续跑完,要是身体实在感觉不行,可能有危险就要懂得放弃,在做PR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感觉比较棘手,一定要尽力找到解决方案,但如果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能力所不及的,也要懂得寻求支持,不要因为自己的坚持将公司置于风险之中。

 

来源:局中人

原创文章,作者:杜晟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9713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