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星巴克的启示:超越营销 创造需求

营销会不可避免地追求业绩,并重视短期效果。相对而言,品牌有更多的内涵,它专注于创造价值,能够引导需求,因此品牌作为公司的资产,必须长期有序地经营。

星巴克被曝“暴利”的新闻很快就过去了,而它的品牌在此次危机中几乎毫发无损。如此的幸运,在Interbrand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濮看来,统统归功于星巴克的品牌理念。

“人们买星巴克咖啡,并不只是为了喝咖啡而已,而是希望通过星巴克体现自己的品味和价值观。”他说道。品牌能卖出溢价,关键在于它能够黏住客户,并让消费者获得高于商品价格的体验。而这,也是许多中国品牌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Interbrand近期发布的“2013年最佳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中,这种趋势正日益明显。乍一看,中国移动几无悬念地位列第一,银行品牌也表现强劲,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新一批的互联网品牌正暗流涌动。

以中国移动为例,2013年其品牌价值出现了明显下滑,尽管在榜单上依旧蝉联第一,但它与第二位的品牌价值差距已大幅缩小。与之相对地,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品牌正强势崛起。腾讯的品牌价值增长高达84%,是今年的品牌榜中增幅最大的品牌,排名从去年的第8名上升至今年的第4名。同样,银行业的品牌格局也正在调整,更具战略眼光的互联网金融品牌很可能后来居上。这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新的消费格局正在形成,传统品牌的反应一旦不够迅速,就会不进则退。

\

进一步说,那些耳熟能详、曾经垄断的大品牌如今正遭遇严峻挑战。正如陈濮所指出的,无论是否曾经供不应求,品牌最终还是要回到“挖掘消费者需求”的根本之道。那么,在新的互联网生态下,品牌究竟该如何抓住机遇,建立与消费者的联接?又该如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对此,陈濮给出了他的见解。

星巴克的启示

记者:2013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那么在你的观察中,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陈濮:我觉得,有四点主要的变化。首先,由于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政府鼓励消费,过去,投资是重要的经济引擎,占到六成,但未来政府会鼓励民间消费。就这一点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品牌成为能够创造消费需求的资产,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大变化是,出口转内需。对于部分品牌管理者而言,要顺应这个变化,就必须更加深入地理解内需的内涵是什么,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消费者。第三个变化是,从保护转向开放,这对国企背景的企业和品牌影响较大。未来,中国市场肯定会更加开放,那么,过去垄断的企业就要思考,如何面对更开放和更自由的市场,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第四个变化也很重要,那就是数字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21世纪消费市场的最大变化,就是人们的消费行为,从线下转到线上。

记者:面对这样的变化和挑战,一个品牌的管理者和拥有者应该作出怎样的应对?你对于品牌又有哪些建议呢?

陈濮: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需要思考怎样通过品牌来创造需求。什么是让品牌创造需求呢?过去,大家可能觉得知名度就是需求,但在今天的社会,这个理论其实已经不适用了。一个空虚的知名度,实际上是无法转化为消费者的需求的,星巴克的案例就可以给大家很好的启示。关于此前社会上对星巴克的质疑,市场其实有两派声音,民间的态度很多是不以为然,甚至有星巴克的粉丝说,我去星巴克不是为了那4.5元成本的咖啡。那么,他们买的是什么呢?他们买的是星巴克这个品牌创造出来的需求。这个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当人们喝星巴克时,其实展示了自己的身份,说明了他的生活形态和价值。所以,星巴克其实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咖啡,而是可以去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这个部分的价值是无法用成本去衡量的,而这个部分也就是所有品牌应该去创造的需求。

反观许多中国的品牌,他们推广的往往是知名度,并没有把品牌的内涵、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清楚地塑造出来。这是市场变化中需要我们去理解的东西。品牌创造需求的核心在于,这个品牌在顾客的心目中能够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当然,这个价值和意义依托于产品和服务,但超越产品和服务,唯有当这个价值成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创造需求。

进一步说,你要让消费者渴望你的品牌,而不仅仅是他生活中需要使用你的品牌,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要做到的这一点,我们需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我们思考的不仅是自己的优势,光靠这样的心态比较难做品牌,而是要思考我的品牌能够为消费者做什么,这个世界为什么因为有了我的品牌而有所不同。这是品牌管理非常根本的东西,即品牌本身有没有创造需求。

品牌创造需求

《21世纪》:在你看来,中国的企业家在品牌管理方面存在的误区是什么?

陈濮:根据我个人过去的经验,很多老总通常对于品牌和营销的界限有一些模糊。其实,这两者并非同一件事情。

品牌和营销相互关联,但是又不同,品牌是业务策略的真实反映,而营销是执行业务策略的功能,但95%以上的企业,都将品牌作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你的品牌只是在传播知名度而已。所以,管理者要做的第一个改变是,把品牌和企业策略做一个结合,而不单单是调整营销的概念。

第二,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营销和品牌的差别。品牌其实是指导我们业务方方面面的东西,解释了我们的业务策略,指导我们的业务执行,所以品牌应该凌驾于业务之上。营销主要是执行,且营销的很大目标是业绩和利润的达成。所以营销会不可避免地追求业绩,并重视短期效果。相对而言,品牌有更多的内涵,它专注于创造价值,能够引导需求,因此品牌作为公司的资产,必须长期有序地经营。

第三,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会渗透到企业的运作文化中,而营销却不能。因此,品牌和营销不能混为一谈,在执行上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思考,品牌充其量就变成了推销你的产品和服务的工具。

拥抱“数字化”

《21世纪》: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新媒体营销渠道。那么,你认为在数字营销领域,人们普遍面临的困惑是什么?

陈濮:我们必须要拥抱数字化。但眼下,很多企业可能仍然把数字化当做是一个媒体选项,如果继续这样的思维,品牌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将会碰到很大的危机。

除了PC端,移动互联网在当下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种习惯的形成不仅改变了消费媒体,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语言和消费行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发现新增的上网人口,并不是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和高级知识分子,过去一年最大的增幅来自农村。手机上网对农民来说是天大的福音,他们可以买到平时买不到的东西。因此,如果你仍然把数字化当做媒体投放的选项,那么就可能错失大机会。

数字化不仅体现在媒体上,也是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在新的数字化浪潮下,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品牌与数字化进行深度结合。小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先有粉丝,再有产品。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星巴克,它除了通过互联网与客户进行互动和沟通外,还邀请新一代的消费者一起尝试打造品牌体验。还有耐克,它正试图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创造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现在大家购买耐克,并不只是为了一双鞋,而是希望进入一个慢跑爱好者的俱乐部,大家互相交流和督促,分享经验。耐克内部也做了分析,据悉数字化将来会成为耐克最重要的业务来源之一。

不难发现,像耐克这样卖球鞋的传统品牌,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都找到了互联网与业务的结合点,这一点对其他传统品牌,无疑有很大启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黄锴

原创文章,作者:王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7272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