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公关潮起

美通说传播导读:作者从事公共关系实务廿多年,是中国最早涉及此行业工作人群之一。近期撰写了3篇《公关潮起》的博文,阐述了其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和认知;为何中国本土公关不“强”;初入行的公关人应如何扎根?

公关潮起

——————–以下为全文,虽然有些长,但观点值得一读——————–

近期,连续看了几篇类似《传统公关将死,新公关还没来》、《PR变了》的文章,看罢,无语汗颜至极。且不论文章文笔如何,单就其标题、观点和论据,着实离公共关系专业相去甚远。明明写的跟公共关系扯不上边际的内容,为什么要生生定义为公共关系专业探讨呢?

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确实有很多,站在不同的专业角度去看,就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比较公认的、或者流行于现行公共关系学术、实务领域的,则是将公共关系定义为: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互利关系的战略沟通。较为通俗一些的解释则是:“主体通过有管理的传播,去改变客体的观点,并维系互利关系。”

从这个定义来看,何谓新公关?何谓传统公关呢?又何谓公关之“变”呢?

对公共关系理解的偏差、谬误,已经让中国公共关系普及发展的步伐,一再减缓。我们这些公共关系专业的从业者,好不容易从若干年前“拉关系、走渠道”的误解中,慢慢爬了出来。真是历经千辛万苦,逐步开始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怎么社会化媒体时代来临了,我们又“死”了呢?甚至,把网络谣言、水军统统命名为黑公关;很多并不具备丝毫专业度的公共关系企业,逐步被淘汰,也被定义传统公关的黑暗年代来临了。

事实上,出现这样的论调,恰是没有对公共关系的正确认知。

【传播角度】

从传播角度而言,误区存在两个方面:对传播的认知狭隘;对媒体环境变化没有全新的认知。

传播,从形式上看有四种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在很多公关公司中,实务中所管理、策划、实施的,多数仅为大众传播,而忽略了另外三种传播的力量。特别是对自我传播的忽视,往往直接导致了对整个行业的短视或悲观行为。

自我传播,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人类不断吸取知识、学习知识,通过自我传播的手段,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再通过更高阶层的自我传播,将智慧迸发出思想,从而完成整个自我传播的过程。今天的很多一线公关从业人员,貌似被繁重的工作紧锁,丧失了思考的时间。但,这真的就是一个借口。任何一个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放弃了自我传播,也就等于放弃了公共关系专业。试想,一个根本不经过大脑深思熟虑的方案,客户怎么可能认可?怎么可能打动消费者?好的创意、好的方案是靠大脑开发出来的,不是拍出来更不是抄来的。客户也许确实有不专业之处,但公关公司也不专业,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当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变的今天,大众传播已经不再是一家独大的天下了。如何让社会化媒体真正连通起来,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结合,共同形成传播攻势,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关系不是越来越没有意义,而是更有价值。

从传播的过程看,可以分成四种模式:新闻代理、公共信息、双向不对称、双向对称模式。其中,新闻代理与公共信息模式是单向的传播。事实上,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今天,我们所采用的很多传播基础理论,依然是经典理论体系,比如:格鲁尼格的战略传播管理学说等等。在很多人眼里,“传统公共关系”做的只有新闻代理模式,就大大局限了公共关系的工作范畴,用一个狭窄的区间去定义公共关系,只能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所导出的必然也是一个偏颇结论。

【认知角度】

从最简约的阐述看,公共关系就是改变人观点的工作/学问。这就给公共关系带来了一个更为实际的领域:认知。从认知的角度看,对公共关系理解的误区,恰是忽略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受众认知心理的巨变。

在Web1.0媒体年代,因为媒体环境的相对简单,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对影响受众认知所进行的传播活动,相对也较为简单。在Web2.0、3.0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媒体环境已经变得相对复杂化,受众接受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各种信息的背书也越来越繁杂,影响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力因素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受众本身亦可加入了传播,自媒体的普及让受众有了充足的话语权,双向对称的信息沟通已经变成传播的主导模式。了解“认知”的原理,对公共关系而言已经变得越发重要。

在本文初始提及的那些文章中,几乎完全抛离了认知的原理和概念,把前几年“盲目公关”年代的一些做法,狭隘地定义成公共关系,已经形成了对公共关系原理的严重曲解。“点字收费”,可以说是近廿年前,公共关系行业初成时的收费模式。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符合公共关系专业的取费模式,但事实上对促进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公共关系的评估,一直是一个公认的难题。难,不是难在方法,而是难在认知,一是双方对评估本身的认知,二是双方对“受众认知”的认知。今天,随着社会对公共关系专业认知度的提升,“点字收费”基本已经消失,这已经就是一段历史,而已。

其实,在公共关系学形成的初期,爱德华·伯纳斯的《透视民意》,就已经涉及到心理学范畴。说来也巧,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恰恰就是爱德华·伯纳斯的舅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形成的认知心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为公共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经典理论和原理。所以,我们经常讲:公共关系是一门大幅度跨领域的学科。一个好的公共关系从业者,不仅要学习公共关系学、传播学、媒体学、管理学、战略学,也要学习心理学,在今天更要学习社会学,乃至行政学、公共事务管理学。只有永远保持谦虚的心态,学习的心态,才可能真正去做好公共关系工作。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中国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公共关系年代。社会各界对公共关系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在此刻,作为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更要固守专业度,拓宽知识领域,踏踏实实从“R.A.C.E.”四个维度,做好公共关系工作。而不是用几个所谓的概念,或者口号般的标题去忽悠受众,更没有必要故弄玄虚神话、歪曲公共关系本身。

公共关系,就在这里,没有变,只有进。

公共关系的浪潮已经袭来,你做好准备了吗?

———————————华丽的分割线————————————————–

写给苦逼的公关人

都说做公关的苦逼。

苦逼到什么程度,有言为证:公关公司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起的比鸡早,睡的比鸡晚。只要客户能满意,甘愿做一名好孙子……。虽然,这些话有很大的调侃成分。但是,公关业界特别是公关公司员工,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是不争的事实。

细算起来,老衲从事公共关系行业工作,已有廿余年历史了,虽不敢妄言是前辈,但肯定是中国最早涉及此行业工作人群之一了。无论是甲方、乙方,甚至丙方,无论是媒体还是服务商,均做过。甚至,公关公司中除了董事长、总经理没干过,全部的业务岗位都干过或直接领导过了。如果说,我看着中国公共关系实务一点一滴成长起来,一点不为过。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来临,中国公共关系实务也确实遭遇了空前的挑战。本来,中国媒体环境就极其特殊,早在传统媒体时代,西方很多经典的公共关系实务方法论,就根本不可能适用于中国。中国公关公司几乎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跟头,踉踉跄跄走到的今天。虽然,貌似利润相当高,很多公关公司都发达了,甚至已经有上市的公关服务企业,公共关系服务行业确实壮大了很多。但真正能用“强”来形容的本土公司,一家也没有。即便是近年来杀进国内的跨国企业,真正在中国本土做到“强”的,也一样很鲜见。营业额在逐年上升,员工满意度却在摇摆,甚至下降,全行业人才流动比率奇高不下。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关系理论、方法论,少的可怜。能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一直在建设、发展的本土公关公司,凤毛麟角,甚至找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本土公共关系案例库,都是难事。至于参加国际案例大赛,获奖的企业,鲜见本土公司;获奖的案例,也多是跨国企业的跨国案例。

这,究竟是怎么了?

多年前,公关圈的有识之士就多次研讨过类似的问题,终无结论。社交媒体突然来袭后,企业、政府的危机渐多,公关公司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每每言及基础话题研讨,公关公司大佬们的回复差不多全是:对不起,最近忙死了。业务还顾及不过来呢,哪有闲功夫跟你谈这个?报应,就这么积淀起来了……

环境很复杂,但问题确实很简单,无非是出在两个方面:人、知识。公共关系实务拼的就是人,更直白地说,公关公司的唯一资产就是:人。人出了问题,自然全行业毛病重重。

首先是人才来源匮乏。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并没有培养出多少科班的公共关系人才。如果不是教育界的几位老教授奔走呼吁,教育部几近取消了公共关系的科目。公共关系已经在全球走过了百年历史,公共关系学也诞生了近百年,中国直到今年,才有了第一个公共关系学的博士点,本科教育还没能真正普及开来。在公关公司一线工作的职员中,接受过系统公共关系学教育的,少至可怜。近些年来,由于大批传播、新闻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现象了。

其次,人才结构失衡。老衲曾有专门的文章讨论过公关公司的人才结构问题,至今依然失衡现象明显,金字塔型比比皆是,钻石型难以寻觅。35-45岁,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较宽知识领域的中高级人才奇缺。这个现象的产生,与大多数公关公司只图眼前利益,不重视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学毕业跨入公关公司,从做最基础工作开始,各种压力得不到缓释,又缺乏系统化的内部培训机制,干不了几年,就大部分流失了。真正能坚持下来,并且坚持自我提升的,数量实在不多。

第三则是人才本身的职业素养问题。公关服务,因为是智力服务行业,在实务中,涉及到商业机密、竞争原则、媒介伦理、契约精神的范畴非常多,这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就非常高也非常严谨。规章制度的保护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从业者本身的自觉性。非常可悲的是,我们越来越多看到了违背公共关系职业素养的现象出现。前一段在微信朋友圈疯传的一篇奇文《我职业生涯中最难服务的客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者虽然有很强的学习心态,但完全忘掉了自己应该遵守的职业操守,不仅把客户名称、部分内部文件、内部矛盾,甚至团队成员的肖像,完全曝光于媒体。自己干的是公共关系,难道都忘记了什么是媒体吗?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恰恰就是心态失衡,这是目前公共关系实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几乎完全没有职业素养的培训,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才是导致此类事件频发的直接原因。

来源匮乏,又缺少培养体系,结构化失衡必然是越来越严重。近年来突飞猛进业务发展,也从另一面让公关公司的队伍迅猛膨胀,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说到底,公关公司更接近咨询服务业,对于这样的行业而言,知识就是核心竞争力。当然,人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知识诞生于人的大脑。然而,知识一样也是可以管理的,忽略的知识管理,与忽略了人才管理是一样可悲的。

简单划分,公关公司的“知识”应分三个层面:基础理论、方法论、标准化流程。而公关公司对知识的管理,则必须从建立内部知识体系做起。然后,循序渐进在内外部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知识管理、培训体系。最高阶段,则是研究、发展独特的基础理论。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案例的总结、撰写与分析。在老衲研究的几家著名国际公关公司里,均有数千甚至上万的案例库,这种积淀恰恰是本土公关公司根本无法比拟的。

老衲参与过多次国内公共关系案例大赛的评审工作,也带过不少团队和学生,在案例总结的能力上,确实我们离欧美同行业水准相距甚远。很多公关公司做完一个项目,能够做到的一般是将全部文件归档留存,很少有再次进行提炼、总结的,只有到了评奖、参赛了,才有可能进行案例撰写。能够保持规律化的案例分析、分享的公关公司就更鲜见了。

因为独特,所以更有价值。这是中国公共关系实务最大的特征之一。公共关系是一个与政治、经济、人文、媒体环境密不可分的领域,中国在此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都是非常明显的,长期的公共关系实务,完全可以总结出很多科学、有效的方法论。可惜的是,确实罕见!

科布尔在其经典的“经验学习循环”理论中,已经给了我们形成知识体系最基础的方法论,那就是“实验——经验——反思——概念化”的循环往复。注重生意忘了反思,恰恰是公关公司健康成长的致命之处。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也恰是个人和组织都在“知识”层面上,出现了问题。

恰如,很多公关公司的一线员工,都在抱怨客户难以伺候,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调侃、嘲讽客户的刁钻、刻薄。老衲在廿年的公关职业生涯中,也同样面对过各种客户,也确实受过不少的委屈,甚至是屈辱。但是,痛定思痛的结果,往往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说的简单一些,客户需要的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你绝对不能以“拍胸脯、拍脑门、拍屁股”的三拍去面对。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别人,其次还要拿出值得别人尊重的工作。所以,老衲提倡:在指责别人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

苦逼,真不是别人强加的,一定是自找的。正如同,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去发现的。天天在抱怨中苦逼着,不如积极去丰富自己,快乐去面对生活。当你用真正专业的心态和素养去面对客户时,你就会发现客户的可爱。事实上,没有不专业的客户,只有不专业的服务。

千万不要放弃治疗啊!在这里,老衲改成:千万不要放弃学习啊!

———————————华丽的分割线————————————————–

写给初入道的小伙伴们

不经意写了二篇《公关潮起》,结果引来众多朋友的鼓励。微信订阅号的留言中,也有不少小伙伴希望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建议,于是只好再次就此话题写下去了。

虽然,就公共关系的学术定义或者阐述,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但是,人文科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以,只要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先探讨一下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源起。

老衲从事公共关系实务多年,近年投身教育,竟然一晃也三年有余了。静坐沉思,回首廿多年来的一幕幕,确实感慨万千,颇有一番心得,逐一整理、归纳如下,仅供小伙伴们参考。

要投身公共关系实务领域,核心要领就是:做一名“三好学生”——好心态、好学习、好沟通。

好心态

老衲四十岁那年,人生感悟出十六个字:心平则静、心静则聪、心聪则明、心明则强

所以,好心态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公共关系实务是一个极度理性、极度感性合体的工作。无论是在受到客户的挑战、任务的紧迫、困难的艰巨、危机的突袭,乃至各种策划的初始,均首先要有一个极度理性的心态。在此刻,冲动绝对是魔鬼。只有让自己先做到:静言、静气、静心,方可能理顺思路,按照既有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归纳。而在头脑风暴、创意创想时分,你要瞬间转换到极度的感性,要充分放飞你的思想,打碎一切束缚,挣脱一切桎梏,否则,你一定得不到那一刻的闪光。其实,即便是在极度感性思维时,你的心态一样要保持平和,因为,创意创想绝对不是幻想,不切合实际,无法操作的想法,是一样毫无用处的。

第二要素,你要有一个职业的心态。

职业素养、职业心态,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做到还是很难的。公共关系实务是一个智力顾问服务类型的工作。对客户,我们的职业素养,不仅是遵守商业保密条例那么简单,更需要用心呵护客户的品牌,乃至企业声誉。所以,做一个品牌的公共关系服务,首先要发自内心喜爱这个品牌,如果你连喜欢都谈不上,那真的趁早换客户,否则,一定会心态失衡。其次,你一定要尽全部力量去了解、熟知你的客户品牌,甚至你要比你面对的那个人,更了解,才可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记得老衲本人初入道不久,跟一个老哥一起打一家著名IT企业的标。这个老哥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两周内通晓这个企业的历史、产品、技术(限于我们要做的部分),剩下的事情,他来做。那时候,甚至连互联网还没有,面对一家已经走过70年的世界著名企业,我能办到的只有进图书馆。那两周,每天图书馆开门,我第一个进,关门,最后一个走。把能看到的全部资料,尽力去阅读、记忆,不懂都要强硬记。在竞标的那天,当客户问及我们产品、技术的相关问题时,我一下子恍然。本来二个小时的讲标,客户一再拖延,最终让我讲了整整四个小时,目的只有一个:我讲的,很多他们都不知道!竞标成了我的课堂。结果自然是我们拿下了这个标,在那个年代,能拿到这样的公共关系顾问服务标的,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职业的心态,也应该体现在面对客户的苛刻上。非常坦率地说,老衲不知道面对过多少次客户发脾气,也面对过客户的刁难,甚至是无理的。年轻的时候,一样也难受过,甚至也以暴怒回击过,但是,结果基本上都是自己吃后悔药。记得四十周岁那年,老衲一个人面对四、五名客户人员,因为结款的问题,在与客户方沟通会上,无端遭遇不公对待。虽然,那几乎可以说那是我人生历史上,遭遇到的最刻骨铭心的屈辱。但我真的没有震怒,也没有当即回击,心里不断默念的就是:冷静、冷静、再冷静,压制自己坚决不出声。一直保持着微笑聆听,直到客户方实在没得说了,我才征求他们的意见:我能不能陈述?当对方同意我陈述的刹那,我心里已经知道:我赢了!因为,我的冷静征服了他们,我的微笑赢得了尊重!

其实,我们经常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就简单多了。一个公关项目如果出了问题,客户人员面临的可能是丢掉工作,甚至丢掉行业的美誉度,而公关公司人员,可能仅仅就是丢掉了一个客户。这么对比,压力孰重孰轻显然就清晰了。公关公司有压力,难道客户就没有吗?甚至更大啊!在遇到压力的时刻,谁能保持职业的心态,谁才是最终的赢家。

好学习

在这里,这个好应该是好hào,喜好的意思。

经常有初入道的小伙伴问及:“我要成为一个优秀公关策划人员,应该学什么?怎么学?”面对这样的问题,老衲经常尴尬到无言以对,因为,确实很难回答,或者说几句难复。

无论从何种学术定义来讲,公共关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传播,公关策划绝大多数做的也就是:传播策划。而传播策划工作恰恰就必须从分析入手,要分析你传播的对象,也就是客户的品牌、产品等等,接着就要分析受众,也就是你要传播给谁?当然,也要分析媒体环境,做出合适的媒体选择与媒体沟通方式。就这样简简单单一说,我们要学的就已经涉及到非常多的范畴了。

无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得先去学客户行业的专业,至少是熟知。客户最看不起的就是:提案时,乙方满口的外行话。用客户的语言说,就是:你连我都不了解,你凭什么让我接受你的案子?其次,要学习消费者分析,这个就涉及很广泛了,社会学、消费心理、市场调研,乃至今天的大数据分析。如果你一概不知,就算客户提供给你相当全面的数据了,你分析不出来,还是会被批。第三,你得学媒体,要了解不同媒体的特性以及应用模式,还要懂得传播学,让你的核心信息最有效进行传播……小伙伴们,是不是有点惊呆了?是的!你什么都不会,就别怪客户批你了。你拿了人家的服务费,就得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否则,你理亏在先了。

这么多年实务工作下来,老衲深感公共关系最有必要坚持学习的,就是:写作能力。各种文案、报告、提案、邮件、工作汇报……无一不涉及:写作。而写作能力的提升,真心没有窍门,只有:多写!勤写!要短期内迅速提升写作能力,只有一条路:写出来!写作训练,也绝非傻写、苦写,而是要聪明地写。先想后写,先逻辑框架再填充内容,边写边朗读……都是不错的方法。

要提升写作的效率,必须先从熟练使用工具入手。掌握好软件,才是基础。公共关系实务中,用的最多的就是OFFICE中的WORD、Powerpoint、Ecxel,这些工具软件都有很多使用窍门,而且随处可有书籍,找几本边学边练,上手会很快。对这些软件熟悉了,写作的效率会大大提升,也不至于因操作不当而浪费辛苦。

公共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而且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媒体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科进入了公共关系专业。简单归纳一下,除却公共关系学的基础学科外,差不多是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传播学、新闻学和管理学;第二阶段的重点在于:战略传播、危机传播、战略学、心理学;第三阶段的重点在于:媒体相关的学科(如媒体运营管理、媒介伦理)、数据分析、社会学。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可能再次惊呆了。其实,不用怕,看上去确实很多要学的,但必须循序渐进,而且,要清楚:术不同,道相通!在人文科学中,有很多是相关联的学科,只要你能踏下心开始学,越学会觉得看书快了,懂的快了,也懂的深入了。

好沟通

这个好,两个发音都应该包含了,既是喜好,也是优秀的意思。

公共关系实务做的就是沟通,而沟通也融于工作的全部环节。一个不善于沟通的人,建议就不要选择公共关系职业了。沟通,也不是与生俱来人人皆精的,否则,《沟通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基础的日常沟通,大致有四个关键环节:判断、聆听、表达、总结。

一般情况下,小伙伴们对表达都比较擅长,而对另外三个往往容易忽视,或者经常出现差错。判断,这是沟通的第一步。良好的沟通判断能力,应是一种习惯,而不应是刻意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长期训练和培养出来的,也是日积月累,靠经验积累起来的。聆听,是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沟通者,一定是一个好的聆听者。在聆听中,小伙伴们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有两个:一个是“听而不想”,听的时候,要聚精会神开动大脑,边听边分析,甚至要边质疑,一有疑惑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追问、反问。另一个是“先入为主”,预设的敌意是心魔!要学会清零倾听。而且,要学会分辨事实与观点,不要让对方的观点先征服了自己,那你就可能失去了事实。表达,是小伙伴们擅长的,但千万记住一点:别急于表达,把控好节奏,停顿个几秒再去表达,可能你的表达更精彩。最后,就是总结,每一次沟通,如果没有总结,那基本没有可能进步。很简单: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不断的提升。

要做一名三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坚持。

今天的社会环境确实越来越复杂,挑战机遇多了,诱惑也多了。公共关系工作,对小伙伴们而言,确实是一个值得被选为第一份工作的职业,也是值得做一辈子的职业。因为,公共关系工作是对你理性、感性思维能力的严酷磨练,也是对你写作能力的严峻考验,更是对你沟通能力的快速提升。无论何种行业,这些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而且,公共关系也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行业,丰富的经验,宽泛的视野,扎实的功底,严谨的逻辑,都能让你在这个行业越干越受尊重。

小伙伴们,闭上你一直张开的大嘴,快点去学习!今天的作业,你做完了吗?

作者:真老顽童

来源:老顽童的博客

本文链接:http://www.prnasia.com/blog/pr-tide.html

原创文章,作者:王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6942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