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财经媒体如何误读财经公关

财经媒体的记者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差事,因为简简单单的“财经”二字背后,包含着上至航空航天、下至煤矿石油、大至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小至田地里的稻谷棉花在内的各行业各领域。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财经记者不但隔着行,还要在极短时间内迈过这些山,自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中国的财经媒体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诞生了一批有具有专业精神的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但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认为财经媒体的不少新闻报道或是如隔靴搔痒,只能给行业外的读者普及下知识;又或是如外行看热闹,始终无法提供真正的业内人士有价值的信息。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理财一周》是一份我比较喜欢的财经报纸,但是这份报纸也曾经犯过一些明显的错误。2010年7月16日《理财一周》刊发了一篇题为《蓝色光标被曝“年内完成大手笔收购”高股价将有利于收购,博雅、迪思传播、福莱国际或为目标 》的文章。这篇文章报道对象即是第一家A股的公关公司———蓝色光标。起因则是记者获知“消息人士透露,今年蓝色光标完成大手笔收购的可能性在加大,收购对象在实力与体量上将仅次于蓝色光标。”

于是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并从蓝色光标的招股书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记者写道“记者翻阅蓝色光标招股说明书发现,2008年国内排名前三的公关公司分别是信诺传播、安可顾问、注意力,蓝色光标排名第四,紧随其后的则是博雅、迪思传播、福莱国际等。”据此,作者得出了结论,并以此作为标题“博雅、迪思传播、福莱国际或为目标”。

这个结论足以令所有稍微对国内公关行业有一些了解的读者贻笑大方。

因为蓝色光标招股书中所列出的排名来自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近两年的年度行业调查报告,而排名先后顺序则标明得非常清楚:“按公司品牌英文名排序”。显然此排名并不代表公司的大小、收入水平、财务状况和实力等因素的排序。

事实上,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博雅和福莱国际都是公关公司中的跨国公司,论其国际知名度和业务收入水平来说,绝对在蓝色光标之上,并且不在一个等级。蓝色光标如果想收购这两家公司,怕是会出现一个蛇吃象的局面。显然,这篇文章的作者犯了想当然的问题,事实上避免此类问题,找个对公关行业稍有常识的从业人员事先一读,就可以避免发生。

事实上,由于一些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财经记者除了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也常常由于某些采访对象的一家之言,而草率地下结论。基本是对于财经公关这个财经记者经常要接触和打交道的对象,也往往存在着不少误读。以下则是几个例子:

2011年1月17日《财经网》刊发《世界第一大财经公关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报道了“世界第一大财经公关机构HAVAS集团与中国香港博达国际(财经)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期共同参与在港上市公司相关服务业务,并着重开拓中国内陆企业海外并购时雇佣财经公关产生的市场。”的新闻,许多媒体也有类似报道。

可是事实上,所谓“世界第一大财经公关机构”在业内从来就没有定论,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类似排名。原因很简单,如果要排名按照什么指标进行排名呢?按照业务收入或者盈利么?很多公关公司都是非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是不对外公布的,显然无法按此排名。那么按照公司大小?人工数目?全球办公室多少?还是客户数目?这些数字更加无法获得,而且比较起来,更加不靠谱。

既然财经公关行业从来就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公司排名,那么这个“世界第一大财经公关机构”究竟从何而来呢?看来只能是HAVAS集团自己发给媒体的新闻稿这么大言不惭地自称了。可惜的是媒体记者竟然照单全收,而竟然忘记至少在最后加上“之一”。

《创业家》杂志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变味的赚钱术:揭秘IPO财经公关潜规》是近几年内,国内媒体对财经公关行业的相关报道中较为深入的一篇。文章大段摘录了业内人士对于记者的“爆料”,可以说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也反映了国内财经公关行业的部分现状。但是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些过于极端化,“极端化”的内容是读者喜欢看的,也是媒体愿意刊登的,但是这无法反映整个行业的全貌。如果读者仅从此文来了解财经公关行业,将可能产生误解。

与之相比较,《新财富》杂志今年3月刊登的文章《财经公关的幸福时光》则较为中肯地反映了国内财经公关的现实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财经公关的特点和作用。只可惜所谈内容比较泛泛,没有太深入的独到观点,基本上对业内人士来说没有太大帮助。只能帮助外行管中窥豹。
本文作者:李佳超
财经公关行业资深人士,曾就职于多家国际广告公司和财经媒体,现供职一家国际财经公关公司
博客:www.superlee.com.cn  
微博:www.weibo.com/superlee
邮箱:superleegood@gmail.com   

原创文章,作者:刘晓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577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