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有偿沉默:“某寺庙”IPO疑遭媒体集体勒索

 

有偿沉默:“某寺庙”IPO疑遭媒体集体勒索
@卓-越传媒副总编张_军 微博截图

日前有媒体人在新浪微博爆料:有上市公司遭遇不良媒体以负面新闻威胁收取封口费的消息,“四天内被一百多家媒体威胁,开始都是谈新闻,不出二十分钟就谈广告”,并且放出共计47家系列媒体名单。这条微博获得众多媒体人转发,大多支持公布所涉名单,其中不乏名单中媒体的记者或高管。

而据在被涉及的47家媒体中排名首位的《中国企业报》今日在其网站发表的一篇题为《法门寺事件隐现网络公关身影》的文章,回应对此事件的质疑,把当事公司矛头指向某寺庙。

该微博未提供其朋友公司名称和及相关证据,媒体方面也没有涉及具体人名,披露涉及封口媒体的两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被他自己删除,@新闻猛士 的用户名也迅速改为 @卓-越传媒副总编张_军,依然是无单位,无认证。该用户自2011年2月注册后多次更换微博名字,所发微博大概可分三个主题:先期以自然人身份出现,讲述生活育子感悟;中途转营销账号,各种心灵鸡汤成功学;目前以披露各种社会负面消息为主。

有偿沉默:“某寺庙”IPO疑遭媒体集体勒索
@深蓝财经联盟 6月26日微博截图

对此,@深蓝财经联盟 呼吁:发帖者用证据说话,不要选择性公布名单,不要无端指控。证据确凿的敲诈应该被谴责。并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样,上市公司有问题,也应该得到处罚。不要虚张声势,直接公布吧。不然你这就是造谣,集体抹黑财经媒体行业。

尽管这位“新闻猛士”有可能是虚张声势甚至完全就是个假消息,但媒体要求上市公司打广告交保护费的现象并不罕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所需媒体监督,但有的“监督”已经沦为黑箱交易,吃IPO已是一些媒体的财路。6月初《新世纪周刊》便报道了《IPO有偿沉默》,披露媒体潜规则,引出IPO报道的黑金产业链话题。这条产业链的终极目标是让媒体封口,保证在过会和挂牌前没有负面信息出现在媒体上。部分媒体的“有偿沉默”,已经成为当前新股首次发行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形成了一条达到每年据说数十亿元规模的灰色产业链,催生了一批以此为生的中介机构。

那一家公司要取得IPO,除了通过各种手段搞定证监会审批,主动发布有偿报道外,可能还要遭遇哪些舆论上的“拦路虎”呢?

A 封口代价

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讲述了和京城一家知名报纸打交道的过程。这家报纸的记者打来电话,称有一篇报道要发表。不发的条件是,投放10万元广告,报道仅发表在该报的纸媒上,不上网络版;20万元,则纸媒网媒都不刊发。

在灰色的利益链条上,一些媒体和中介机构趁虚而入,分得一杯羹。这条产业链的终极目标是让媒体封口,保证在过会和挂牌前没有负面信息出现在媒体上。

从招股说明书申报稿预披露、发审会公告挂出之日起到上市挂牌前的一个多月,是拟上市公司从董秘到高管最紧张的一段时间。

“当时我整天提心吊胆,从上会公告之日起,媒体的电话就来了。有的是约采访,我们欢迎。但有的就是以刊发负面报道来敲诈。”一家公司董秘告诉记者。“有的董秘朋友告诉我,这段时间里一天要接五六十个电话,直到公司顺利挂牌。”

B 黑金掮客

一位网络媒体广告销售人员介绍,“合作金额按照企业规模大小分,创业板15万元、中小板20万元、主板30万元,这是给财经公关的报价,财经公关获15%-20%的返点。财经公关报给企业的价格往往会提高很多,甚至翻倍。”

在媒体有偿沉默利益链上,财经公关成为重要一环。

在IPO挂牌前的一个月,财经公关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拟上市企业减少、消灭媒体负面报道。一些拟上市公司此前从来没有使用过财经公关服务,但上市辅导期内中介机构会推荐相熟的财经公关给拟上市公司,经过对工作能力、费用的考察及招投标后,目前几乎所有拟上市公司都会选择一家财经公关公司。

确定了一家财经公关公司之后,拟上市公司一般会向其支付15万元到40万元左右不等的顾问费,主要是培训如何应对媒体提问。之后就进入媒体覆盖规划,一般分为第一轮覆盖和第二轮覆盖,有时甚至需要第三轮,这些费用十分昂贵。

一家刚刚上市的创业板公司董秘严重质疑一些财经公关公司的诚信。“我们是一家小公司,财经公关第一轮媒体覆盖费用就近400万元,称在已圈定好的20家媒体中选择几家来投放。最终投放哪几家媒体以及什么时间投放完全由财经公关说了算,称这是因为财经公关更能实时掌握媒体的动向。但项目结束后,如果这20家媒体里有8家写了我们负面报道,12家没写,财经公关就会说他们投了这12家媒体,工作到位。”

C 危机公关

“我有一个客户,遭竞争对手举报,曝出很多负面新闻,最终花了1000多万元来抹平。”一家知名券商的投行总经理说。目前财经公关公司会事先跟企业强调,投放广告并不意味着没有负面报道。在负面报道出现后,会多一个危机公关的渠道,即和媒体采编部门沟通。

媒体覆盖之外,更让拟上市公司揪心的就是危机公关,代价不菲,远远超过媒体覆盖的费用。

危机公关,本指发生负面事件后,事主请公关公司采用各种方法来和外界有效沟通,尽量消除不良后果的行为。但在中国,所谓危机公关等同于撤稿。

“影响比较大的主流媒体10家,每家20万元,200万元;影响力不那么大的媒体10家,每家10万元。300万元就这么没了,这还才只是第一轮。”一位董秘出示了一份和财经公关公司的协议,一些在证券圈内知名的主流媒体名字跃然纸上。

负面信息最终无法完全清除干净,因此除了第一轮、第二轮媒体公关,还有第三轮以门户网站、搜索网站为主的网媒需要“公关”。

本文内容来自:虎嗅网/新世纪周刊

原创文章,作者:刘晓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2322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