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媒体行业”大跃进“,企业公关也要随需而变

美通社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发起“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一共得到了1,477名记者的参与。这其中,美通社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畅谈他心中对2016年媒体发展趋势的理解,以及在数字传播环境的影响之下,对媒体内容生产、记者工作习惯、以及企业公关媒体关系的影响。希望李鸿谷的经验与观点能够为记者和企业公关带来新的思考。

[videojs mp4=”https://static.prnasia.com/pro/media/201603/media/lihonggu.mp4″ width=”320″ height=”180″]

 

媒体行业面临“大跃进”式变化

传统媒体衰败是被讨论多年的话题,其实跟纸媒衰败相对应的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大幅度地迅速崛起,把它形容成一个大跃进,可能也是比较准确的。

对所有的媒体人来说,未来这一年都充满了挑战,为什么?尽管传统媒体看上去在慢慢沦陷,或者也可以说迅速沦陷。但新的行业充满了诱惑和机会,且所有的诱惑和机会都是不确定的, 并不确定迈出的这一脚,是踏在坚实的地上,还是会摔得粉身碎骨。所以未来看上去充满机会,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危险。

举一个非常有象征性的例子,体奥动力斥巨资80亿买断中超5年转播权,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据。这其中有很多解读,而所有的解读都没办法用一个理性的、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来说清楚:在中国足球如此糟糕的状况下,体奥动力为何会斥巨资买断转播权?这意味着什么?我记得我们谈到了媒体转型,如果用“大跃进”来形容这个时代,那么这就是这个时代非常经典的一个例子。80亿转播权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我们现在没法判断,只有5年之后看输赢!这件事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出乎你的经验之外并让你目瞪口呆,而你却没办法对它作出任何判断,只能面对它。这就是这个时代,在巨变时往往很多事都是这样。

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1、重视内容生产能力

每位采编人员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手工业者,靠自己的智力和勤劳去寻找、生产和出售信息。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依托一个机构,而现在自媒体出现了,变的是承载内容的平台,不变的是写字的那些人。不论形式怎样变化,只要社会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存在,媒体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机会或方式,只不过生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至于未来会怎样生存,是一个渐变的慢慢寻找的过程。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内容生产能力至关重要,如果有这种能力,在纸媒时代里能活下去,在新媒体时代也没问题。

2、围绕高质量的内容来变现

过去写稿子,可能是主编或部门主任让你写篇稿。那么现在如果你去做自媒体或是微信公众号,可能决定购买你的是你的用户和粉丝群,整体形势逐渐转变为“用户选择、媒体提供”。在这里,生产内容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购买者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销售的距离短了,对媒体人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除了在内容形式上要创新,文字、图片、视频要有各种花样,更重要的是搭建起明确的商业体系,你能不能生产出别人购买的产品,这是关键。 

过去可能是把产品卖给部门主任,或所在的那家媒体,让他们再卖给受众。在某种意义上讲,很多时候,媒体人跟企业的关系是媒体人出卖他所在机构的利益来获得个人利益。现在,如果你没有机构了,那么也没有出卖机构利益的机会了,你能不能从资本方或企业那里拿到你的利益,就看你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又有多少人购买你。围绕内容来变现,就是一种盈利模式。

新媒体时代公关的应对策略

当内容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整个企业公关与媒体内容生产本身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在过去,一个公关可能面对若干个大的媒体,但现在企业公关可能要面对无数个分散的、小的、垂直的媒体平台,这个时候对公关的要求是你能不能鉴别哪些微观的、垂直的平台是你需要的,并通过这些平台触及目标受众,这是对公关能力的考验,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机会。比如做数据的公司,做排行榜的公司,它们会来帮你鉴别哪些媒体、垂直平台是可以帮助你完成达到的。

本文为美通社原创内容,根据“美通社2016媒体趋势高层访谈”整理而成,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本文链接。

原创文章,作者:Stel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8599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