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如果报社不只是卖报纸?

如果报社不只是卖报纸?

还能卖什么?

上面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次。有些人想到了第一个问题,于是危机感强烈;有些人想到了第二个问题,努力思考后,发现还有转机。新闻业的分析师KenDoctor属于后者。他提的新方向是“电子书”和“app书”。他认为,各大报社如果能够盘活已经积淀的各个领域的文章资源,把它们整理成轻量的app书或电子书,将有可能使报纸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从《纽约时报》的app“NYTimes The Collection”说起。去年年底,《纽约时报》推出了时尚类应用“NYTimes The Collection”,内容来自《纽约时报》博客、《T Magazine》以及《国际先驱论坛报》,深度专访、秀场特辑、新品推荐、街拍精选等等应有尽有。这是一个免费的app,但只有订阅《纽约时报》的用户才有完全的权限去阅读其中丰富的内容。

这里想说的是,如果之前推出的面向付费订户的填字游戏NYTimes Crossword,是《纽约时报》对于报纸内容的重新营销的试水;那么,时尚类app“NYTimesTheCollection”的推出,则是各大传统报业继“付费墙”模式化之后,与网络新媒体竞争上开始的新探索。

“付费墙”模式

所谓付费墙模式(paywall),是指传统报业的衰落过程中,对在线内容进行收费的一种模式。付费墙模式可以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能够产生了高质量的网上收益和高价值的每千次点击(CPM)费率。

根据最近《纽约时报》上的报道,“付费墙”推出一年之后,《纽约时报》拥有近50万名用户,而本月开始网友能够免费在网站上阅读文章数量也将再减少一半,降为10篇。至此,传统新闻行业通过“付费墙”的模式在这场与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对抗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是在最近的Quora上,贝恩公司资深助理顾问Ted Conbeer却对于这个胜利表示了质疑。

如果报社不只是卖报纸?

从这个图上可以明显看到广告收入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的。——至今,报纸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程度还是延续之前的传统,大部分依赖于广告,但Google、Facebook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报纸的广告收入。持续下跌的广告收入,逼迫这些报业巨头们需要另辟蹊径,把从重视广告商的视角转移回订阅者:如何从订阅者那获得更多的关注,进而转化为这些传统媒体的提供新的收入来源。

那些愿意掏钱订阅每天有着极大信息量报纸的用户,往往都是有着较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人,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上碎片式的、缺乏筛选及深度不够的内容所带来的满意度是远不及知名大报的。对于这个偏好,Ken认为电子书是吸引读者们为此买单的新领域。而这些报业集团数十载所积累的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正好又可以进行再次整理编辑之后投放市场。

比起单纯做电子书的出版社来说,报纸生产者收集素材的步骤已经简化了。当下,尽管靠着“付费墙”,只是单纯提供检索那些颇有价值的“档案“内容也是可行的;但是在这个共享的时代,绝对不是一个持久的收入点。

内容产品化

Ken Doctor在自己的一篇博文上对“内容产品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是”产品开发“的逻辑。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小众的“Niche市场”的概念还是很难吸收。但是在网络、移动设备的搭载下,为什么不行呢?在出版社看来,在一本书的推广上,对书籍本身内容的关注远大于对受众群体的关注。传统书籍的成本是很难做到针对某一小众群体而出版的,但是如果换成电子书,我们可以把之前对于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受众群体类型的关注。比如“都市里单身职场女性的健康饮食书”,又比如提供给风景摄影爱好者的旅游指导书,等等;这些内容虽然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但是报纸/杂志上有数十年经营所积累下的优质内容,整理出来并配以合理的价格推出,说不定也会吸引这些小众群体的喜爱。

关于到底是开发电子书还是App的考量,Ken提出了”以内容而定“的建议。以前面所举的《纽约时报》的App The Collection的例子,图片、视频以及更新速度快是时尚类内容的特点,App的效果一定大于电子书。但是其他的内容,也许可以利用电子书在传播渠道及使用平台上,丰富于App这一优势进行推广经营。

定价上,这些重新经过整理的内容到底到底值多少钱?实际上,如果这些内容足够吸引人,能够提供那些阅读者优于免费网络体验的满意度,那么它们自身就是报纸、杂志的广告。吸引一个忠实的订阅用户当然比单纯卖出一本电子书更重要。

笔者一直坚信优秀的内容,经过同样用心的再次重塑,绝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即将上映的3D版《泰坦尼克号》,有多少人没有为之心动呢?

来源:爱范儿

 

原创文章,作者:刘晓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378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