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Content We Love – 那些“接地气儿”的词儿

网络大大拓展了词语的传播范围,加快了语言的传播速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一些新兴网络词语,还有许多新词、新语、新用法,如“萌”、“赞”、“给力”、“任性”、“吐槽”等通过网络快速而广泛的传播,被广大民众认知。网络语言因轻松新奇、简单易用,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广泛的欢迎度和顽强的生命力,但也常因低俗轻佻以及不规范的使用而遭诟病。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新闻稿是否应该与时俱进,追求创新,使用网络用语呢?

Content We Love – 那些“接地气儿”的词儿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事实:

  • 拥有62年历史的《新华字典》在第11版中收录了部分网络用语,比如“晒”增加新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奴”新增“为了支付贷款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之意;“烧”也可解释为“因富有而忘乎所以”,且例句很生动形象:“有俩钱,看把他烧的。”
  •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主办的“汉语盘点2014”评选中,语言释放出时代正能量,“赞、APEC蓝、暖男、萌萌哒”等热词榜上有名。依据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全面、真实反映了中国媒体视野中的世间万象和社会变迁。
  • “习大大”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通篇没有出现主义、思想、代表、发展观等,朴实,真切,耐读,可亲;此外,内容更为具体实在,并开始使用网络语言:“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实现交际就必须符合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则和人们的表达习惯,做到文通字顺、语意明白。否则,任由你眉飞色舞、口干舌燥而对方却是不知所云,或者对方口若悬河、口吐莲花而你终是莫名其妙。Content We Love – 那些“接地气儿”的词儿

 

新闻稿中一些合适网络用语的巧妙运用,既拉近了媒介与受众的距离,又使媒介的新闻报道变得更有特色、有时代气息。甚至可以说网络用语已成为提升新闻标题美感的利器。

对网络用语,不是“告别”是甄别

通过美通社发布的企业新闻稿中,网络词语也是屡见不鲜。截止目前数据显示,“烧脑”出现2次;“任性”4次;“暖男”8次;“囧” 10次; “屌丝”12次;“吐槽” 40次; “宅男” 40次;“剩男剩女” 44次;“点赞”57次;“给力” 78次;“萌” 112次;“草根”的出镜率高达185次。

在娱乐、时尚行业的稿件中,语言多轻松愉快,善用热词,假如一定要中规中矩地改为老学究的一脸严肃状,反而会削减原有的词语魅力。

  • 张信哲牵手顶级人气动漫 《秦时明月》新剧被赞“烧脑”

这个新闻稿标题中的“烧脑”一词在科幻、悬疑电影的影评中出现频率较高,简言之,指那些需要大量思考才能看明白的电影,在此很难找到一个更合适的简短用词来进行替换并达到相同效果。

 

  • 途风旅游网跨界电影营销《撒娇女人最好命》全美首映式成功举办

电影 《撒娇女人最好命》 改编自两性畅销书作家罗夫曼所著的爱情工具书《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影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大龄粗硬直“女汉子”张慧(周迅饰)多年来一直暗恋大学同学兼同事、“蠢萌宅男”龚志强(黄晓明饰),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龚志强到台湾出差,遇到台湾“软妹子”蓓蓓(隋棠饰),瞬间坠入情网。

剧情介绍部分用几个网络词语“女汉子”“蠢萌宅男”“软妹子”形容主角,让几个关键人物的性格一下子跃然纸上,也省却了大段的文字描述。

 

  • 喜马拉雅“声色世界杯”火热来袭,101档节目引领“听”潮流

世界杯开始之后,每天都有近千条与世界杯有关的内容上传到喜马拉雅,一个叫“张健 Kaiser”的网友每天上传一条5分钟左右“吐槽”世界杯的声音。比起一个人看球的孤单,与5000万人分享观球感言别有一番乐趣,如果是资深球迷,可以解读一下梅西高难度进球的分解技术,如果是一个伪球迷,也可以在进球时刻呼唤一声“意大利万岁”。

“吐槽” 一词在世界杯火热进行时将球迷们抱怨、不满、鄙视以及吐苦水的一面展示得淋漓尽致。轻松愉悦又伴着调侃,可谓“声色”俱全。

 

  • 咕咚App获“2014中国好应用”年度运动大奖

咕咚创始人申波表示:“获得‘2014中国好应用’年度运动大奖,既是现在国内跑步热的体现,也是是运动社交的成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激励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咕咚 App 只是众多助推器当中想法最多、火力最旺的一个。2015年,咕咚会让运动社交有更多的玩法,让‘约跑’更健康、更欢乐。”

咕咚自称为“约跑”App。若要追根溯源的话,这词儿的来历似有点不堪。然而转音变化而来的新词却充满着无限的“正能量”,同时拥有与生自来的“草根”亲切感,连企业在产品宣传时也不失时机地幽自己一默:Pao前提:女性+夜晚。

Content We Love – 那些“接地气儿”的词儿
当然,并非所有网络用语均适合新闻稿,若不适合大众的基本认知、接受习惯和欣赏趣味,就不可以通过新闻稿硬塞给读者。比如,“淘宝体”太过随意,不适合新闻稿用语。又譬如,为了纯粹地追求娱乐性和引起关注,如“碉堡了”、“蛋疼”等一些网络用语显得粗俗轻佻,故意恶搞,破坏了汉语的严谨与含蓄。

我们可以参考新华社的标准,新闻通稿中不应使用“哇噻”“妈的”等俚语、脏话、黑话等。如果在引语中不能不使用这类词语,均应用括号加注,表明其内涵。网络用语中对脏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SB”“TMD”“NB”等,也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一句话总结:在最合适的场合使用最合适的语言。维护语言纯洁性确有必要,但不能否定语言的流变;支持维护语言文字纯洁性,但没必要一刀切;网络新词不能照单全收,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取其精华,去其槽粕。Content We Love – 那些“接地气儿”的词儿

来源:美通社

作者:美通社 编辑部 Cathy

美通社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链接。

原创文章,作者:赵晓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10610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