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对话《商学院》主编 汪静

2015-04-22 18:04

美通社姜雪薇:大家好,我是美通社的姜雪薇,今天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商学院》杂志的主编汪静老师,来与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媒体的一些变化,以及企业传播的一些观点。首先,请汪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商学院》杂志,以及《商学院》杂志的一些变化。

 《商学院》汪静:大家好,我是《商学院》杂志的主编汪静,非常荣幸这次能够接受美通社的邀请,参加这次沙龙的座谈活动。首先介绍一下我以及我的媒体。

 我是2001年进入中国经营报社,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4年的时间,从中国经营报报纸这个平台上,从做要闻版的记者,到产业版的记者,再到汽车版的主编以及中国经营报社的编委,在今年的年初,升任为《商学院》杂志的主编,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呢,一直是以公司报导和公司技术相关的一些内容。

 再来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媒体——《商学院》杂志,创立于2004年,当时是面向中国中小企业为主的受众群。我们在2004年,打造了一个面向高端商务人群的,也就是《商学院》群体的高端的商务月刊。一直以来,我们从传播的内容方面,强调公司技能,以及公司管理、传播一些知识点,所以从跟大家交流的同时,我也会从我所在的媒体的属性,以及这14年来,我接触到的公司新闻和公司报导的一些体验,跟大家去做一些分享。

 

美通社姜雪薇: 汪老师,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传播时代,对我们的企业以及媒体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商学院》汪静: 谈到”互联网+” 这个话题,我觉得大家还是挺有共性的一个判断的,因为大家也知道,”互联网+”这个词已经成为两会的最重要的热词之一。 说白了,”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经济对于各行各业,从信息通讯产业,到制造业,以及未来的农业的一种全方位的改变。其实在这期我们《商学院》的封面故事,讲的是数据的革命,在开篇的话里,我们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互联网+”对于一个行业的影响,实际上就像当年的蒙古骑兵征战全亚洲的态势,就是席卷而来的。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必须要关注到下面四点的挑战——

第一是碎片化。这个碎片化我指的就是说,现在不管是企业传播还是媒体,通道越来越多元、多样,那可能时间会变得越来越稀缺。

第二是交互化,也就是在目前的传播时代,有一种交互性的需求。比如以前我们媒体的姿态一般都会说,我来发布,你来接收;企业也是说,我来发布,你来接收。那现在交互化时代,我们更多会面向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会思考如何去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所以交互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第三,也是我们任务的挑战,就是移动化。因为传统媒体的介质只是基于纸质。现在其实我觉得90后也好,95后也好,他们可能更多的是接触手机,所以媒体和企业都在做一些适应化的改造。

最后一个我认为就是数据化。近五年,产生了全球90%的数据,90%的数据的诞生其实是纷繁复杂的。我们现在更要研究是,这样的数据,对我们产生的是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产生一些价值。

 

美通社姜雪薇:作为企业的公关/市场的工作者来说,他们怎样挖掘自己企业内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怎么让这些内容,有效的传播到媒体以及受众呢?

 《商学院》汪静:这个的确是一个企业和媒体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其实我认为,优质的内容可以实现自传播的,但这有个前提。哈佛《商学院》的专家,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他举了一个特别写实的例子。消费者可能买的不是一个1/4英寸的钻孔机,他可能需要的是一个1/4英寸的孔,这个背后说明什么呢?我们可能仅仅把视角关注于介质本身,实际上是另一种营销的短视症。其实,我说大家最终需求的是信息,以及信息背后所传播的价值,我们能够把这些认清楚,就可以在企业,媒体,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的契合点。那么,我从自己,我们的《商学院》杂志对于新闻判断的标准来讲,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我们认为好的新闻,至少要满足三个特点。

 

第一,热度。举个例子,热度,比如说当下,我们两会刚刚举办,在两会期间,也看到了很多的热词,比如说”互联网+”,比如说创客,比如说一些交互啊,这样的词,我们现在企业传播的新闻内容,能不能跟当下最近的一些词,结合一些事情去产生关联。

 

第二,深度。因为我们是《商学院》杂志,我们传播的更多的是一种公司的管理的知识,在我们的媒体介质是,我们要求他的内容,他的采访,都是要有深度的。我们能够深入的不光知道这个事结论是什么,我们可能更重要想知道过程是怎么样,以及围绕这个过程,我们产生的积极的以后,争论的也好,做一些深入的了解,和细节的落实。

第三,价值。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在做对外传播的时候,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讲我怎么好,介绍我们的产品怎么好,有些对外的公关稿件是非常不被媒体所欢迎的,它就是过于数据化,过于理论化,或者是,过于技术化。可能是外界很难接收到他的真实的信号,他其实是作为一个我的当事人立场的发布,那么我们更多的讲的是我们传播的稿件、内容,要对我们读者产生价值,也就是有用,你发布的信息也需要从你的角度换位思考。你这个内容对消费那端,或读者那端,到底价值和有用性在哪。


美通社姜雪薇: 现在的媒体和企业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交流,来共同的创造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和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点?

《商学院》汪静: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属于一个比较碎片化、交融化,更加开放的一个传播时代。所以其实媒体,就像我们这样的一个深入报导的媒体,我们希望跟企业有一个深度的交流,而不仅是简单的一个信息上的发布。比如有的时候,企业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是存在的,所以媒体会对企业的一些战略行为有一些误解,有的企业为了让一些专业的媒体人士,更深入的了解企业实质的变化,就会做一些小范围、媒体核心圈子的研习会。其实这个企业就是通过一种开放的心态,让外界更多的了解企业。因为媒体人是一个范众的、垂直化的,尤其是互补的关系,所以通过与媒体间的互相研发,就会发现企业内部的新闻点和价值点。

 

对于我们受众需求的观察,以及对于不同行业趋势的观察,我们会引导,应该做哪样的角度的报导更能吸引受众。企业实际上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事情,企业可能不知道哪些是适合对外去讲的,那如果这两项碰撞的话,就会产生一个深度的对双方都有价值的素材,和值得报导的稿件。所以我觉得,企业也要把心态放开一点,更多的接受外界的关注。

另外在接受外界媒体关注的时候,企业也需要区分深度媒体和资讯类媒体。因为有些资讯的媒体,知道是一个消息,就OK,发走了。但对于我们来讲,那样的稿件是不能够传播的,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我希望跟企业,有一个长期的深入的,多条线的互动,这是我们的媒体一直的特性。

 

美通社姜雪薇:我听说,《商学院》杂志有一个这种线下的互动,就是待着一些企业走进其他的企业,这是个什么样的活动呢?

《商学院》汪静:大家在近两年谈的非常热的话题就是媒体的转型。其实我觉得,媒体在近3年的过程中也在围绕所谓,媒体的粉丝,就是读者,去做一些现实的东西。我刚刚说“有用”,这一点特别的关键。从以前来讲,你只是通过一个纸质的界面,发布一些知识点给他,那是一种有用的表达,但是我觉得,媒体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一个是传播介质的变化,比如我们说的,微博、微信、App、Pc等各种介质的变化,跟他加强一个触点。更重要的还是说,你把他的价值点延伸到为他所用的一个层次。

所以我们是在3年前发起了一个金领社区,围绕《商学院》的读者,我们不光要报导他们感兴趣的企业,以及这个企业发生的一些改变和它的战略和知识。同时,我们还会带领我们的粉丝和会员,真实的走进这些企业。这其实对我们这些媒体人来讲,是一个深入观察企业的通道,而对于我们的粉丝来讲,它也是比较match的一个点。就是说,他们认为他们除了看到纸面上的文字之外,还可以亲身的走进这个企业去了解它真实的改变,而且我们还把一些企业的高管和粉丝的互动环节,加到这种活动中。所以这也是我们替我们的粉丝群体做的一些增值的和延伸的服务,也能把它叫做长尾效应吧。

消息来源:美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