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撰写发往港澳地区新闻稿的三点提示

随着中国内地企业对港澳市场的不断开拓,越来越多重视香港、澳门地区的企业传播,频繁地往港澳地区发布繁体中文新闻稿。面对内地客户提交的繁体稿件,我们发现这些新闻稿尽管用繁体字所撰写,但仍保留了简体中文的语言习惯。

使用中文作为母语的人可能会觉得简中和繁中是同源,差别只在于使用的字体,但其实繁简之间是有一条似有还无的分界线。

简中喜好用大量修饰,也常用名词短语,文句往往都比较长,主语也会因此跑到句子中间;而主要使用繁体中文的港澳地区是受粤语说话方式影响,常以主语为句子开首,之后再补充信息。此外,表达方式相对简洁,会省却多余的连接词、介词等。

繁简之间确有不同,为了方便繁体中文的读者,在撰写发布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稿件时,我们又有可以怎样调整文章的行文呢?现在跟大家分享三个小方法,并符上真实案例(节录),希望可带来简易的修改方法和在对处理繁中稿件有更深的了解。

 

一、善用流水句

案例:日本三菱地所首次亮相香港国际旅游展(ITE)

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撰写发往港澳地区新闻稿的三点提示

案例:丸之内:东京白金观光路线的中心地

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撰写发往港澳地区新闻稿的三点提示

简中较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在表明主题(丸之内地区)前用上大量文字修饰来形容主题,尤如名词片语(noun phrase)。虽然能在一句话之内提供多项信息,但对于繁中的读者来说,这句子的可读性却不高。

如果我们要贴心繁中读者的语言习惯,可以采用流水句:即把主语置于句子开首,先点明主题,并将其他补充资料后置,整体看起来简洁而有条理,也符合了繁中的语言习惯。

在以上两个例子,原文将修饰词和补充说明前置(地段位置及特色),然后才在句子中段带出主题(丸之内地区);但为符合了繁中的语言习惯,在修改后的句子里,则是把主题(丸之内地区)放于开首,然后才加上补充说明,最后更将原有用修饰词的部分改作总结主题(丸之内地区)的特色,读起来井井有条,还能加深读者对主题的印象。

 

二、省去多余用字

案例:THE JUNEI HOTEL京都御所西将于2017年7月1日(周六)开业

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撰写发往港澳地区新闻稿的三点提示

案例:东京启用新的标志和口号

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撰写发往港澳地区新闻稿的三点提示

从以上两组例子能看出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所谓“我手写我口”,书面语的表达很容易受口头习惯所影响。简中和繁中由于受到不同语言的影响(英语及粤语),所以造成不同的语言习惯。繁中的表达贴近粤语说话方式,注重表达意思,而且会自然地把多余的文字省略。所以,在处理发布到港澳地区的稿件时,我们可以把在句子里没有实际作用的名词、量词或文字如“的”、“了”、“化”等拿走,就能轻易的让句子变得简洁,方便目标受众阅读。

 

三、适当地断开句子

案例:日本三菱地所首次亮相香港国际旅游展(ITE)

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撰写发往港澳地区新闻稿的三点提示

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撰写发往港澳地区新闻稿的三点提示

在平常处理简中稿件的时候,我观察到的其中一项特点是文中句子都很长。这种表达很常见,对可能对用简中的人来说,这是惯常的表达,没什么特别;不过,对用繁中的人来说,这样的话并不好读。例如有一次我在读一篇稿件时,看到了这一句:“座落在新加坡最富盛名及历史悠久的异域风情之地的新加坡实龙岗希尔顿花园酒店以其独特的魅力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来自新加坡这座美丽而又活力十足的城市的热情拥抱。”句子的内容不是难以理解,但要完全看明白就要来回读几遍,花掉不少时间。

如之前所说,繁中多用流水句,一般的句子都不会太长,每个分句大概只包含一至两项信息。因此,若文中出现太多信息量较多的长句子,繁中的读者可能会难以理解内容,甚么因此失去阅读稿件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处理繁中稿件的时候,可以多注意句子的分断,在适当的地方用上标点符号,显示文句之中的条理,让读者容易消化内容。

发布到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的稿件针对不同受众,这些读者有各自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如果在撰写新闻时,能采用受众常用语法和表达方式,对读者来说,这不仅是一篇好读而且流畅的文章,还能更易理解当中的信息,并更有兴趣读完整篇新闻稿。

希望以上的三点提示能成为撰写大家在撰写发往港澳地区稿件时的参考。现今信息爆炸,每天都有大量新闻稿涌现,如果想吸引读者,让他们有兴趣读完新闻稿,留意他们的语言习惯也是关键。“从简到繁”地去撰写稿件并不容易,但如果能把握以上的技巧,便能做到“化繁为简”,让新闻稿更上层楼。

本文作者:

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撰写发往港澳地区新闻稿的三点提示
作者:Bernice Tam,美通社助理编辑,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课程。

 

原创文章,作者:bernice ta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rnasia.com/blog/archives/20209

China-PRNewsire-300-300